建议一,切忌手忙脚乱
一些新任的校长,由于角、环境的突然变化,加之各方面的准备又不充分,面对学校纷至沓来的各种事务,不知从何下手,往往表现出头脑不静,思路不清,手忙脚乱,穷于应付。
我建议这些新任校长,新来乍到,不管是你面对一些自己觉得要做的许多工作,还是行政人员或是教职工所反映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管是上面布置交待的一些要完成的任务,还是学校临时突发的一些事情,头脑一定要冷静,遇事不要慌乱。
其实认真想想,这些繁杂的事情不外乎以下这四类:一类是紧迫但不重要,二是又紧迫又重要,三是不紧迫但重要,四是不紧迫又不重要。因此校长应同班子同志一道坐下来认真研究,分清主次、轻重和缓急,理清头绪,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分门别类,逐一列出清单,责任落实到人。
学校工作是由一个个细节,一件件小事组成的。细节虽细,却能彰显人性的光辉;小事虽小,仍能奏出和谐的音符。校长要想大事,做小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运筹帷幄,把握大局。
上级下达的硬性任务,必须努力完成;事关师生利益的大事,必须亲力亲为;校园突发的各种急事,必须及时妥善处置;影响学校声誉形象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制约学校长远发展的问题,必须妥善解决。
建议二,切忌操之过急
大多走马上任的新校长,都怀揣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都想在新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这一良好的动机和愿望确实令人赞赏。如果头脑发热,考虑不周,操之过急,往往会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例如,有些新任的校长一到任就急于烧“三把火”,摆出一副大刀阔斧,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架式。从学校的理念系统下手,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被改得面目全非;学校的规章制度被全盘推倒,又另起炉灶,从头再来;办公室、功能室、主题雕塑、文化墙等等被一一敲掉,重新装修;中层干部,级、科组长也得重新洗牌,竞争上岗。
结果由于缺乏深入调研、理性分析和充分论证,造成学校上上下下议论纷纷、人心惶惶、无所适从,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我认为,不管是轮岗校长或新上任校长,首先必须要妥善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无论是破还是立,其遵循的标准就是教育教学规律,只有依据规律,尊重校情,才能破成,才能立定。
其次必须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秉承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又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也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尊重前任,干好己任,想到后任”是我的工
作格言,曾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
在此,我也愿意讲述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许对大家有所裨益。
2001年8月,我调到福田区内的另一所学校任校长,在查阅了学校近年的工作计划、总结,召开了行政、教师、家长等多个座谈会,又经过了多次的专题调研后,2002年下半年,我决定对学校的精神作一个总结和提炼,但一直觉得不成熟。
直到2004年初,恰逢广东省举行中小学校长办学思想论坛,我撰写了一篇《关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一文,应邀到大会交流。记得当时在文中我把学校精神罗列为六个方面,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改革创新、不断超越、无私奉献”。
但后来,我反复深究,总觉得不很恰切,有些粗线、平淡和泛化。直到2005年,经过几任校长、广大教师、行政人员、专家学者的深入讨论后,终于达成共识。经过再三斟酌,仔细推敲,我们最终将学校精神高度凝练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这8个字。
2006年元旦,我在校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对学校精神的提炼和解读》的文章。历时3年,几上几下,数易其稿,至此才把学校的精神作了一比较准确、科学的概括和诠释。
建议三,切忌没有主见
新任校长一到位,只要稍加留意,自然就会听到不少的声音,不同的反映。
有上级部门的期望与嘱托;有前任校长对学校的介绍和对工作的交待;有行政人员对学校方方面面的看法和建议;有一线老师反映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还有
家长、社会、媒体对学校的评价。
总之,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点点滴滴,大大小小,一时间会充斥你的大脑。
学哲学用哲学此时,稍有不慎,你会雾里看花,难辨真伪,难明真相,甚至不知所措。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也必然会遇到各种需要处理的事务,需要校长决策的问题,有时甚至还会很棘手。
但千万要记住,切忌人云亦云,随意拍板,轻易表态,朝令夕改,或优柔寡断,束手无策,没有主见。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损害形象,丧失威信,甚至失去尊严。
李瑞环同志曾经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写道:“脑袋长在自己肩膀上,不能放在别人的胳膊上”。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深入调研,广泛搜集信息,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后,再经过认真反复的斟酌,妥善处理好各种信息,并进行条分缕析,形成自己的判断。最后,再经过班子集体研究,达成共识,拿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对策。
所谓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没有能力的人受人影响。校长遇事没有主见或许也是能力不强的一种表现,它和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是有本质区别的。人们常说,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
做校长最怕没思想,没主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没有思想,自然就没有主见,就不能引领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就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
我个人在集团化学校管理上,奉行的就是:“校长出思想,副校长出思路,中层出举措”。
建议四,切忌丧失原则
我曾接触一位新任校长,他心地善良,为人厚道,也特别推崇人性化管理,但在学校许多问题的处理上,没有把握好“度”,甚至丧失了原则:张老师他,因家里孩子小,离校较远,希望学校每周能照顾她少上一两节课,结果该校长答应了;
王老师年龄偏大,身体不太好,每周需去医院做3次康复理疗,她希望学校调整她的工作岗位,做图书管理员,结果该校长也答应了;
李老师因报考了研究生在职进修学习,她希望学校这两年能照顾她,不安排她上语文课,也不再做班
主任,结果该校长也答应了;
郑老师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因返校途中飞机误点,未赶上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他认为情况特殊,开门利是应该给他,一番软磨硬泡后,该校长还是如数发给了他;
方老师原先住在学校的单身公寓,后来成家购买了商品房,按规定应退出单身公寓,但离学校太远,还要求继续住在校内,到该校长后,没想到校长又答应了。
试想,校长如果一味地这样迁就、放任,在制度面前不能做到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不坚持按原则办事,就很容易滋生校长的特权,失去公信力,失去威信,也容易在教职工中产生非议和矛盾。
我认为,校长应该准确把握“情与理”的辩证关系。在学校管理中要情理并存,理是情之基础,情是理之升华。理在于规范、约束,情在于激励、动心。
校长的管理应该是刚柔并济,柔性为人,刚性为事。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理性管理,是被人们广泛推崇和乐意实践的。
我认为,对后进的迁就和包庇,就是对先进的不公平;对先进的不鼓励、不肯定,就是对后进的怂恿。
建议五,切忌任人唯亲
不管是交流到新岗位的校长,还是提拔使用的新任校长,在学校的用人方面一定要慎重。切忌把自己的亲信随身带走作为自己调离的条件;切忌突击提拔,任人唯亲;切忌打击报复,排除异己。
轮岗交流的校长,如果重用了随调的老部下,新任校长如果突击提拔了自己的亲戚、朋友或同学,虽然工作起来,可能更合拍,更省事,更放心,但极易挫伤班子其他成员和老师的积极性,极易造成新老校长所谓阵营的人为对立,极易助长被提拔或重用人的权势,也极易损害校长本人的形象和威信。
作为校长要学会运用“圆心理论”,平等对待每位教师,与每一个教师保持相同的距离,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感受到对他的平等和尊重。
校长要有识师之眼,爱师之心,用师之道,励师之术,育师之识,护师之胆,荐师之德。要坚持干部任用的原则,知人善任,秉公办事,要敢于提拔使用能力
比自己强的人。高明的领导是设法将“亲者”变“贤者”,将“贤者”变“亲者”。
建议六,切忌独断专行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拥有对学校人、财、物、事的调配权、指挥权和决策权。但在学校日常事务的处理过程中,尤其是重大事项的决策,切不可一手遮天,独断专行。
我认为,规范化的学校管理,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如《重大事项的议事规则》等等,没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是人治。要实行阳光理政,制度唯上,校务公开,科学决策,民主管理。要充分发挥班子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挥教代会的监督职能,不断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有人说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地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在于让人愉快地做事,而管理的战略性在于让人做正确的事。因此,校长应努力提升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战略性。
我在学校就特别强调班子成员,尤其是我本人要努力做到,大事不独断,琐事不纠缠,难事不推诿,好事不抢先,工作不挑剔,失误不埋怨。
只有这样,班子同志才能在各自岗位上,放开手脚,全心工作,争创佳绩;只有这样,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才会得到不断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教职员工的尊重、理解、信赖和支持。
建议七,切忌脱离课堂
有些同志任校长工作后,认为自己的主要精力是把握大方向,处理学校的大事,协调各种关系,到上面去跑项目,跑资金。
学校有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有他进课堂就够了。自己课也不上了,课也不听了,教学研究活动也不参加了,曾经任教的学科专业也越疏越远了。这样一来,校长就会逐步丧失对学校管理的主动权,其领导力也将逐步下降。
教学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是校长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教学领导力的核心地位是由校长的职业角决定的。美国学者斯佩克将校长的角定位为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但在现实中这三个角间是有冲突的。
当下有许多校长用在管理上的时间精力较多,但用在学校最核心的教学业务上的时间精力较少。苏霍姆林斯基给校长的20条建议,第6条就是这样讲的——善于依靠领导集体和教师集体做出民主、正确的决策,制订新的设计。始终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