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
                                            ——整本书阅读分享教学设计
邹利 
[研讨主题]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分享的运用
[教学时长] 50分钟
[教材分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人教版第12册第四单元17课的课文内容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段组成。语文教科书引入这样的方式是想让孩子抓住梗概中矛盾与不明之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孩子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与分享。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2011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更为高效,如何让他们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思维导图是一个美丽、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绘制时机和绘图策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思考的梳理,成为知识主动的构建者和探索者。
[学情分析]
    4班同学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大部分同学的阅读习惯很好,通过前两年半的阅读学习,孩子们已经到一些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并能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思考,能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品评,但是在全面的评价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联系生活深入思考方面还有所欠缺。另外少部分孩子的课外阅读仅停留在阅读内容情节上,读后没有思考感悟的习惯。因此本次整本书分享训练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目标]
1、抓住“历险”筛选出关键故事情节绘制思维导图,并借助其概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2、初步运用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法对“汤姆”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梳理;
3、借助发散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思维的碰撞,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重点】
1、抓住“历险”筛选出关键故事情节绘制思维导图,并借助其概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2、初步运用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法对“汤姆”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梳理;
【学习难点】
3、借助发散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思维的碰撞,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及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图引路
    整体感知
1、读书名,明白“记”
2、抓住“历险”,小组合作出关键故事情节的小标题并绘制思维导图。
1、简要马克吐温,进入课题:我们学过哪些含有“记”字文章?“记”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
2、小组合作抓住“历险”出关键故事情节的小标题并绘制思维导图;
3、借助思维导图小组接龙概述主要故事情节;
4、点评,小结“梗概”。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反复阅读目录中的一些小标题,出其中的关键故事情节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出来,这样就相当于展示一个故事的全景图,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全貌,又让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2、走进人物
    品味形象
1、小说人物趣味抢答;
2、小组合作分析“汤姆”的形象,上台分享;
3、探究其塑造“汤姆”形象的意图
1、小说人物趣味抢答,引出主人公“汤姆”;
2、小组合作:从小组对应的章节中到体现汤姆性格特点或形象的事例,用关键词进行概括,并上台分享。
3、结合老师所给的资料,讨论“马克吐温为什么要塑造汤姆这个形象?”
集全班的智慧共同绘制“汤姆”这一主要角的形象思维导图,学生经历了从初始到读后的情感碰撞,经历了思想的变化过程,在这个环节锻炼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汤姆”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构建。
3、个性体验
    感悟升华
1、出示4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个开放性问题,小组抽签讨论
2、小组派代表分享
1、幻灯出示4个开放性问题,小组抽签选题;
2、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板书学生汇报的要点
3、推荐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通过四个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与碰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发学生学会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