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让生活更美好六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诚信,让生活更美好
六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诚信,让生活更美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诚信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认识诚信和不诚信的关系,知道如何避免不诚信的行为
3.明确不诚信行为的后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4.培养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品质;
5.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口头表达、互动交流等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诚信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认识诚信和不诚信的关系,知道如何避免不诚信的行为;
3.明确不诚信行为的后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4.培养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实例等在学生中营造诚信意识;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诚信的角度看待社会及获取物质财富的内在意义。
四、教学内容
1.引入
老师拿一张白纸——写上 “诚信”二字。然后不说话,只是让学生都看这张纸。当学生确定后,再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诚信’。”
2.概念解释
A. 常识词汇了解:初步区分什么是小偷,什么是内盗;
B. 定义:什么是诚信?诚信是什么内涵教师可作相应引导;
C. “学诚信,做诚实守信的人!”
3.活动展示
A. 听故事——《诚实的小偷》
B. 观察图画——《卫生间里捡到的手机》
4.案例分析
A. 问题引出:你出门前妈妈对你说,开门要带上门卡,你出门的时候忘带了。这时候,你的几个朋友招呼你去他们那里玩,你要怎么做?
B. 分析过程:分小组讨论出解决方案。
5.深入浅出——诚信与道德
A. 清晰的现象——事实与概念揭开诚信面纱;
B. 诚信与人际关系以及处事原则的关系;
C. 诚信的内涵与生活品质的好坏联系。
6.情境模拟
A. 放一些零食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可以来拿,但需要让其他人知道自己拿了多少。
B. 讨论翻译成“拿”和“分”两个词的区别;
C. 教师“吃了两个,谁也不知道”的做法引出活动基本规则并要求各组慎重考虑。
7.总结
A. 总结课堂内容:诚信的定义、实例以及整堂课的活动
B. 课后思考: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市民”,那么自己是如何践行诚信的?还有哪些不太诚信的行为需要尽快改正?
五、教学评价
本堂课以情境模拟为主打,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诚信、学习诚信,增强学生对诚信观念的体验。通过引入等方式,使学生对诚信有了珍视;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多面性以及与生活品质、人际关系的关系。同时,在课后,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引导,帮助学生从自身做起践行诚信,提高对诚信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深入浅出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六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诚信,让生活更美好
六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诚信教育,以诚信为核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使他们懂得什么是诚信、为什么需要诚信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本文将从课程中的几个关键点展开探讨。
一、什么是诚信?
诚信是指遵守道德准则,做事说话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守信用、讲人情。它是人的一种高尚品德,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人们必须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讲信用、重道德。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辈们懂得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忠诚诚实、守信用,才能感受到良心的责任感,防止挫败和失望,激发自我实现的机会,挣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诚信与不诚信
对于诚信和不诚信的关系,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诚信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重要的品德,更是一种准则、规矩。诚信无形中也扮演着一个道德监督的角,约束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对的,不诚信的表现,往往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人们遇到不诚信的情况,就会失去信任度,对人对事都缺乏信心,无论人际交往还是商业交易都会被影响。因此,不诚信的行为中,可能也带有着对他人的伤害。鼓励诚信、反对不诚信,就是让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懂得承担起道德的责任。
三、诚信的内涵和生活品质的好坏联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情况,对于这些情况的处理,是否体现了一种诚信的态度和行为,有直接关系。一个人是否诚信,往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