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简介
  秋瑾,⽣于1875年11⽉8⽇(光绪元年⼗⽉⼗⼀),祖籍浙江⼭阴(今绍兴市),出⽣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七先⽣祠)。另1916年修的湘乡《上湘城南王⽒四修族谱》载:“王廷钧配秋⽒,字瑾,寿南公⼥。清诰封夫⼈,光绪三年丁丑⼗⽉⼗⼀⽇卯时⽣,光绪三⼗三年丁未六⽉初六⾠时殁浙江
  ⼭阴县,葬西湖,有碑亭。⼦,沅德,出抚⼀半⼦麒为嗣。⼥,桂芳。”
  1894年,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镇神冲王廷钧为妻。1896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英、葛健豪往来,“情同⼿⾜,亲如妹,经常集聚在⼀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抚琴,或下棋谈⼼,往来⼗分密切”。后来3个⼈被誉为“潇湘三⼥杰”。蔬菜农药残留
  1897年6⽉,秋瑾⽣下第⼀个孩⼦王沅德。[9-10]
  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国联军⼊京之战乱,⼜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下第⼆个孩⼦王灿芝。光绪⼆⼗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同前往。
  1904年7⽉,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费东渡⽇本留学,在东京⼊中国留学⽣会馆
香芋卷
所设⽇语讲习所补习⽇⽂,常参加留学⽣⼤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命救国和⼥权道理。秋瑾除在校学习外,还⼴交留学⽣中的志⼠仁⼈,如周树⼈(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此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学⽣的⾰命活动,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运动的团体;和刘道⼀、王时泽等⼗⼈结为秘密会,以最终打破了桎梏在⾝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创办《⽩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纸扇”(军师)。
  在⽇本主编《⽩话》⽉刊过程中,孙中⼭建议她可“依据此特长,利⽤宣传⼯具,报告时事,解决实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秋瑾⼀贯以提倡⼥权为⼰任,她说“⼥学不兴,种族不强;⼥权不振,国势必弱”,欲求男⼥平等,“⼥⼦必当有学问,求⾃⽴,不当事事仰给男⼦”, “仿欧美新闻纸之例,以俚俗语为⽂,……以为妇⼈孺⼦之先导”。她以“鉴湖⼥侠”等笔名,在杂志上发表了《演说的好处》、《敬告中国⼆万万⼥同胞》、《警告我同胞》等⽂章,抨击封建制度丑恶,宣传⼥权主义,号召救国。她写道:“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是不⾏的,总要求⼰为是。当初那些腐儒说什么‘男尊⼥卑’、‘⼥⼦⽆才便是德’、‘夫为妻纲’这些胡说,我们⼥⼦要是有志⽓的,就应当号召同志与它反对。”“但是从此以后,我还望我们妹们,把从前的事情,⼀概搁开,把以后的事情,尽⼒去做,……我们⾃⼰要不振作,到国亡的时候,那就迟了。”字⾥⾏间,充满了⼥权解放的激情。秋,继⼊青⼭实践⼥校,并在横滨加⼊了冯⾃由等组织的三合会。
  在⽇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东京青⼭实践⼥校附设的清国⼥⼦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
继续留学费⽤。1905年,秋瑾归国,春夏间,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光复会后,国内⾰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
  1905年7⽉,秋瑾再赴⽇本,不久⼊青⼭实践⼥校学习。由冯⾃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在留⽇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命诗篇,慷慨激昂,表⽰:“危局如斯敢惜⾝?愿将⽣命作牺牲。”“拚将⼗万头颅⾎,须把乾坤⼒挽回。”
儒家哲学  1906年,因*⽇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规则,愤⽽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先在绍兴⼥学堂代课,3⽉,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华及学⽣徐双韵等加⼊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的发动⼯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流利英语
  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笔经费,并和家⼈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志⾰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
春节五字对联
  1907年1⽉14⽇,《中国⼥报》创刊。秋瑾撰⽂提倡⼥权,宣传⾰命。[10] 以“开通风⽓,提倡⼥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创设中国妇⼈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界为“醒狮之前驱”,“⽂明之先导”。
  旋因母丧回绍兴,秋瑾⼜先后到诸暨、义乌、⾦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通学堂⽆⼈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告⽰,商定先由⾦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华、处州⼊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1907年7⽉6⽇起义,后改为19⽇。
  1907年7⽉6⽇,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
  1907年7⽉10⽇,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切劝告,表⽰“⾰命要流⾎才会成功”,她遣散众⼈,毅然留守⼤通学堂。14⽇下午,清军包围⼤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愁煞⼈”以对。
  1907年7⽉15⽇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时年仅32岁。
  端午纪念⼥诗⼈秋瑾
南京情侣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侠,⼩字⽟姑,浙江绍兴⼈,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兰、秦良⽟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命,影响极⼤,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死不屈,于光绪三⼗三年六⽉五⽇在绍兴轩亨⼝英勇就义。后⼈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节合并来纪念她,⽽诗⼈节⼜是因纪念爱国诗⼈屈原⽽定为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