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趣,单元中的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精致的情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旨在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后题要求学生想象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为写好景物的变化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写字。
2.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诗词内容和诗人情感。
3.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为写好景物的变化打下基础。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朗读和想象
写秋天的古诗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四季之诗皆美景,四时景物皆成趣。今天我们来品秋之美,学习一首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山居秋暝)字注意是日字旁。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是理解古诗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来,齐读课题——
山居秋暝。读懂诗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诗。谁能说一说山居秋暝的意思?(居住在山里所看到的秋天傍晚的景)来,齐读诗题。作者是谁?你对王维了解多少?(你了解得真不少!)一起来看看作者的简介,谁想读给大家听?(1生读)我们曾学过王维的两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还记得吗?
二、品读古诗,想象悟情一读,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多读几遍,试试能不能越读越好。
2.能读准确的请举手!(1生读)“浣女”的“浣”是生字,你都读准了!“浣女”指什么?(洗衣服的女子)把“浣”字送回诗句中,一起读(字字落实!)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第一联诗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同学们可以对应我们的身体部位来帮助理解(老师指着自己的身体)。请你读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各1人)(真不错,都能读准确!)
3.你能读得有节奏吗?(富有节奏,句句顺耳。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老师特别喜欢你读尾联时的节奏。)(你读的节奏和老师不谋而合)我们来对读。(出示画节奏的古诗,师
生对读。)(同学们读得舒心悦耳。)
4.古诗不但要读出节奏,还要能读出韵味来,谁敢挑战?你的朗读富有感染力,使我得到了美的享受,老师也想试一试(师范读)。你也来练一练吧!谁想再试试?(1生读)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吧!(齐读)
二读,放飞想象
1.同学们读出了画面感。正如苏轼所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王维的诗就像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
2.同学们,请你默读这首诗,借助注释用心品读每一个文字,你的眼前呈现了哪些景物?(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明月?)(相机板书:山、月、松、石、泉、竹、莲、舟)(空旷的山清新秀丽,皎洁的明月高挂枝头,高大的松树林立山谷,清澈的泉水,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一片竹林,几叶渔舟,莲叶翩翩起舞,这秀丽的山中,连洗衣的女子都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美景离不开彩,你能看到了哪些颜?(要学会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明月的银
或黄,山的青,竹林的绿)“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合理的想象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来欣赏这山、这月、这松、这石:才下过一阵蒙蒙细雨,一轮皎洁的明月悄悄地挂在天空,银的月光静静地洒在空旷的山谷中,轻轻地落在苍翠的松枝上,长满青苔的鹅卵石舒适地躺在小溪里享受傍晚的微凉。
请你用一两个字来说说此刻的感受。(静、美)这就是一种静态美,让我们带着这种安闲、舒适的感觉走进诗句(首联、颔联)(你读得非常舒缓)(令我心旷神怡)(使我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