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的背后一一从杭图允许乞丐入馆微博事件说起
作者:章伟良
来源:《杭州(下半月)》 2011年第7期
章伟良
“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就有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人无法接受,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2011年1月18日,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说的这席话登录微博,感动了数以万计的网友,两天时间内在新浪微博已经转发了15700次,评论超过4000条,成了新浪网《微博日报》的头条。不少博友直赞褚树青馆长有北大遗风,杭州图书馆也被盛赞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馆长楮树青两年前的陈语旧言,在微博上被“蓦然发现”,直至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好评如潮,我认为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这些年,中国各地图书馆建设虽然取得很大发展,在许多城市,图书馆已经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设,但能真正能推出“免费版本”等人性化服务内容的举措不是很多、不够完善;二是从2003年开始,杭州图书馆一直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免费的“8年善举”顽强地执行下来,
这份毅力与韧性显得难能可贵;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准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阅读是一个常识,也是公民应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这则不应该成为新闻的新闻,固然让馆长的博爱精神、人性尊容和杭州图书馆的光辉形象一下子光芒四射,但折射的却是对社会公平常识的讽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缺失的反思。
首先,是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权利常识的漠视。公民,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享有平等、自由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文化权利。乞丐利用图书馆当然也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文化权利,乞丐和拾荒者入馆读书,是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乞丐和拾荒者入馆避寒取暖或者避暑纳凉,同样是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和能源资源,两者没有本质的差别。因此,乞丐和拾荒者的身份再怎么卑贱,都是国家公民;公共图书馆建得再怎么富丽堂皇,都是国民的共有资产,相应的,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然有乞丐和拾荒者的份儿这便是常识。张小娴微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