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孝道
(政管学院  公管1202  13 孙飞燕)
著名哲学家牟宗三先生曾说到察业识莫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的确,儒家文化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孝道理论也是深受其影响,民间许多关于孝的观念大都来自于儒家的经典典籍当中。而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孝道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其现实意义。
一、《二十四孝》与儒家孝道:
伴随着“国学热”的到来,传统孝道等也得以复兴。较有影响力的是元代孝子郭居敬所作的《二十四孝》,其中记载的故事受民间许多人士热捧。该书中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时代跨越先秦、汉、唐宋等,人物上至皇帝,下有普通百姓,其中比较广为认知的故事有:(虞舜)孝感动天、(汉文帝)亲尝汤药、(董永)卖身葬父、(郭巨)为母埋儿、(姜诗)涌泉跃鲤、(王祥)卧冰求鲤等等,这些故事都流传至今,也反映出了我国传统孝道中的一部分。孝道文化
将此书与《论语》和《孝经》对比,可发现“二十四孝”故事多是符合后二者提出的众多孝道
原则,而《二十四孝》作为传统孝道的典型代表,可见儒家文化对我国传统孝道的影响。如《论语·为政》中记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在儒家认为,真正的大孝在于尊亲敬亲,在当今的说法也就是要尊敬礼待父母。而“二十四孝”中每位孝子的故事都体现了这种尊亲敬亲的原则。再比如《论语·为政》中记载到:“父母,为其疾之忧”,就是说子女应该担忧父母的身体,不难发现 “二十四孝”中有许多关于父母身体疾病的孝行。
虽然这些故事有其很大的虚构性,但是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儒家文化中对于孝道的要求的原则。可以说“二十四孝”故事在本质上体现的是儒家的传统孝道观,而这种孝道观在今天社会中仍是可取的。因为它是源自于我们人类的自然情感。当然,作为传统孝道的典型代表“二十四孝”并非都为精华,不能全盘接受,当然也不能因为其中的些许糟粕就夸大为对传统孝道观念的否定。
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孝道从《二十四孝》可以瞥见,而正如今人对《二十四孝》的“扬弃”,我们对传统孝道的继承与传播也应采取“扬弃”的态度,保留其养老、尊老的核心价值,摒弃其愚孝愚忠之糟粕,以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孝道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古人讲“百德孝为本”、“百行孝为先”,曾国藩也曾经感慨地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不得不说,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传统养老思想是我国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通过《论语》和《孝经》等可知,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它要求子女不但要细心奉养父母,而且要孝顺、孝敬,使父母心情愉快,并提出了孝丧和孝祭的要求。对此,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的合理成份对当代养老事业仍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孔子曾说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中也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劝孝歌》中说到:“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以上从不同角度都揭示了孝的重要性,表明孝是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也可见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同样,孝在当今社会也十分重要,而如何让人们认识到行“孝”的重要性需要从各方面努力。而我认为《论语》和《孝经》等读物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而儒家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离篓下》中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
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不孝者五,其中三不孝均为“不顾父母之养”,明确指出和强调了不养父母即为不孝,说明了养老敬亲,即家庭内部的养老敬亲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而回到当代,许多“啃老族”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担心,“老有所养”能否在物资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此,我们都应从传统孝道中学习为人的基本,学着用自己的力量去养老敬亲。当然,国家也应做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帮助贫困的家庭更好地实现养老敬亲。
但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我国传统孝道,都是适应封建时代的社会制度和自然经济而建立起来的。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尽管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孝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愚民性、不平等性以及封建性和保守性,但孝的精神应该继承和发展。对于家庭生活、亲情关系、晚辈与长辈关系的调节,孝文化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出发,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养老思想,对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以及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