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灰雀(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为前苏联儿童文学家谢尔盖·阿列克谢耶夫所著,李声权翻译,选入课本有所删改。文章叙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通过谈话,谆谆善诱,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
全文共13个自然段,文字朴实,情感真挚,内涵丰富。文章第1自然段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灰雀的惹人喜爱,颜漂亮,动作轻灵,歌声动听。再描写列宁对它们的态度,“每次走到”,“都要停下来”“仰望”“经常”“带来”,这些词句,都体现
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第2自然,其中一只灰雀不到了,在周围的树林中遍了也没到,体会列宁此刻着急的心情,为下文作了铺垫。
第3~10自然段,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列宁遇到一个男孩,与他交谈中发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列宁不动声地自言自语,为灰雀的失踪可惜,又询问会不会回来。以此使孩子内心触动,引导孩子放鸟归园。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在第11~13自然段中,那只失踪的灰雀又重新回到了公园,男孩也没有受到责难。
故事中,列宁含蓄、委婉地与男孩交流,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可以感受到列宁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男孩认识错误并主动改正,让鸟儿重得自由。文章最精彩的便是列宁与那个小男孩的对话,两者之间寥寥数语,却暗潮涌动。在人物对话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呢?猜测一下人物的心理,分角朗读课文可以更好地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分角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2.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心里想法,体会列宁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
3. 能边读边思考,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相关语句。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从男孩的思想转变中感受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问:课文中有两个重要人物,是谁?
3.填充方式复习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他们。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列宁此刻的心情,以及其中那个词告诉了我们。
2.师:你能告诉大家列宁都到哪些地方过吗?
3.师:列宁为什么要这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呢?
4.生读,齐读。
三、学习第3~10自然段。
(一)、学习要求。
师: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在想些什么?列宁的心情怎样?请同学们把体会写在旁边。
生读,师巡视。
1.出示第一次对话:
(1).体会列宁的话,让生感受列宁的心情:着急、担心,指导朗读。想象小男孩听了心里会怎么想。
(2).体会小男孩的话,理解省略号(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出示课件: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
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填完整吗?(生自由读)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谁想读?(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声音比较轻)(3)生读第一次对话,齐读。
2.同桌之间自学剩下3次对话,分角朗读,把你的体会告诉对方。
3.交流。
4.出示第二次对话
(1).生读,体会列宁的心情:关心,指名读,齐读。
(2).小男孩听了,他会怎么想?交流。
(3).为什么小男孩纠结?
(4).此刻列宁会想什么?交流。
5.出示第三次对话
(1).生读,体会列宁的伤心、难过。
(2).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列宁是说给自己听还是小男孩听?(3).想象:小男孩此刻心里在想着什么呢?
(4).齐读列宁的话,指生读小男孩的话(抓住“会”、“一定会”)(5).想象:此时列宁怎么想?
(6).齐读列宁的话。
6.出示第四次对话
(1).指名读列宁的话,体会列宁的心情:高兴,齐读。
(2).思考:小男孩听后怎么想?
(3).指名读小男孩的话(体会“肯定”)
(4).此刻列宁怎么想?
(5).齐读小男孩的话。
7.男孩为什么会放了灰雀?喜欢,那列宁呢?文中写列宁和小男孩喜欢灰雀的句子,读一读,交流。
五、感悟两种爱的区别。
1.思考: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他们的爱一样吗?你更赞同谁的爱,说说理由。(师相机板书)
2.分角朗读3~10自然段。师生合作读对话。
六、默读课文11~13自然段,想一想那个男孩有没有放回灰雀,文中那个词告诉了我?
1.指生读。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男孩放回了灰雀?
3.交流“果然”。
4.思考:小男孩为什么低下了头?
5.课件出示:读到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师生交流。(相机板书)
6.指导读出列宁看到灰雀,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高兴心情,齐读第11~
13自然段。
七、拓展练说。
课件出示:你有什么话想对灰雀、列宁、小男孩……说?
八、作业布置:
回家后把《灰雀》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朋友听。
九、板书设计:
灰雀
爱爱
小男孩更爱列宁
列宁的故事教学反思: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有一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小男孩,经过交谈,让小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这篇课文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维护了小男孩的自尊心以及小男孩的诚实与天真。因此,在教学本课第二课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爱、小男孩对灰雀的爱、列宁对小男孩的更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爱”,并通过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让学生们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更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度,如:让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列宁为什么不跟会说话的小男孩讲话而跟不会说话的灰雀说话呢?让学生自己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