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案:7A  8D  9C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⑵怀民亦未寝  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答案: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 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B2分)    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以上共8
(四)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
答案: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月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五)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
月入户,欣然起行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18.翻译句子。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
答案:17. 高兴地              形容水的澄澈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西湖游记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月入户                      怀民亦未寝      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答案:①门   ②睡觉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3 1 念:考虑、想到 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
4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5 文中苏东坡将月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八)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