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来历
圣诞节
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定于每年12月25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同时也是普遍庆祝的世俗节日。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期与时值仲冬的农节和太阳节这两个非基督教节日巧合,因此庆祝习俗来源不一。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12月17日农神节是寻欢取乐、互相馈赠的日子。12月25日是古伊朗人所崇奉的正义之神密特拉的生日。古罗马人在元旦用青枝绿叶和灯火装饰房屋,并向儿童和穷人赠送礼物。条顿人各部族渗入高卢、不列颠和中欧等地,又带来日耳曼人和克尔特人的宗教仪式。于是,有了团聚欢宴、燃烧大块柴木、品尝大木形糕饼,张挂树枝、陈放枞树、访亲问友、来往馈赠等庆祝活动。象征温暖和长寿的火与灯光,一向是冬季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内容,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习俗都是如此。常青树象征奋斗生存,自从中世纪以来就与耶稣圣诞节庆祝活动发生联系。由于历法不同,东正教及其他东欧教会的圣诞节日期相当于公历1月6日或7日。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为圣诞,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来装饰。红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
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红与白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元旦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
在我国,还列入了国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
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清明节
其实周代的清明纯粹是一个节气,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那是因为清明一到,天气回暖,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而现在的清明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为什么会变成祭祀的日子呢?这其实与我国古代的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两者时间接近,后来由于
一个传说,这二者就合二为一了,寒食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种习俗。
关于寒食的传说是这样的: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鹂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死后,他的弟弟重耳为了避祸,就逃走了。在逃亡期间,一开始有很多大臣跟着他,可是由于生活的艰辛及途中的困难,有些人就逐渐地离开了重耳,最后也就只有几个人了,在剩下的人中,由一个叫介子推的人最忠心。有一次,他们逃了几天,一直没有吃东西,饿得不行,公子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没办法,了很久也没有到一点食物,为了救公子就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
在外逃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了晋国做了国王,这就是著名的晋文公。他执政后为了报恩,对跟随他的人都委以重任,大加封赏,却惟独忘了介子推。这时,有和介子推相交甚密的就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想起旧事,心中甚悔,于是就派人去请介子推,让他上朝受封,可是去了几次,介子推也没有来。冇办法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等晋文公赶到介子推家里时,介子推早就跑了,背着老母亲跑进了深山老林。晋文公便派人搜山,一连搜了几天也没有到。这时就有一个人出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一面不点,他就会逃出来就可以到他了。于是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等大火熄灭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两抱着一棵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哭了一场,就叫人为介子推安排后事。哪知把介子推搬开后,
露出一个树洞,洞里有点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尚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好,然后厚葬介子推母子俩在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臣拜祭介子推,来到山上,发现那棵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见了柳树就像见了介子推一样,他对这柳树深深地鞠了一躬,祭扫以后,就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就时常鞭策自己,从此他勤政廉明,励精图治,遂成春秋五霸之一。老百姓也安居乐业。从此以后,每到介子推死的这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这就是清明的来历。
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关于“五一节的由来”是这样的: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
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我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进步学生共同创骗而成的。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