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同事谈论清明节放假,想起中国传统历法与民俗节日,据了解现在
有许多人只知过传统节,却不知道节日的来历。于此谈谈中国传统历法与民俗
节日。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定为法定节日,公民有必要了解它们
的来历。
在中国,民俗节日历来被叫做岁时节日,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季
节气候,也可以说: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的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
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它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早在殷
墟甲骨文中已经看到了十分完备的古代历法纪年。在古代文献《逸周书·时训》中就有了最早关于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古代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每一季
大约90天,全年约360天,按照一年气候的变化,分为5天"一候",三候为"
一气",全年"二十四气",俗称"二十四节气"。其实,这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的排定并不是随意性的,而是以严格的天文学科学计算为基础的。从冬至这一天开始计算,太阳运行黄经每增加30度(约历时30天),就过
到一个"中气",运行360度,正好经过十二个"中气",共计有:冬至、大寒、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等。再从小
寒这一天计算,太阳黄经每增加30度,就过到一个"节气",增加到360度,正好经过十二个"节气",共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等。由"中气"和"节气"交替运行,构成了中国
农历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实际上少于
360天)。其中二十四节气时令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的概
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
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最早有"四立"、"二分"、"二至"八
个节令成为重要节日,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它们是标志农耕四时阴阳始末的节日,几千年来,保持着农耕文化生产生
活节奏与大自然季节气象的节律、生态环境完美和谐的特征。
纵观西历中的各种节日,比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斗牛节、愚人节等,都是主观历史文化的产物,都是一种人造的民俗节日,带有很大的
地方区域文化传统性质。
相比之下,中国历法中产生出来的许多节日,都带有天地人合一养生文化
内涵和动植物生长周期的科学内涵。比如,冬至节前后45日,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季节,冬至节前有小雪大雪,后有小寒大寒。同时,冬至节又清楚地告诉了
人们天象的位置,所以,冬至节是万物萌生的开始,45日之后,万物就复苏了!正因为如此,西汉太初历法实行以后,中国人把夏历的正月初一,看成是万物
复苏之日,是一年的开始,是元旦之日。而同时又把太阳极点南端的冬至节看
成是万物萌生的开始。所以,冬至节,是中国历史上仅仅次于元旦的大节日。
中国历法,历来是中国养生学和医学的基本参考系,中国人的许多传统习俗,
都是根据中国历法而来的。
中国农历对于民俗节日的排定,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这几乎是
中国农耕社会过节的最基本的约定俗成标记。现行的公历十二月与"月"相的朔清明节文章
望盈亏毫不相干,很难在民间约定为节日。朔,月隐待出之日,是为"上日",
民间俗称"初一",又称"元日",正月朔日叫做"元旦",如今人们也把公历新年
1月1日叫做"元旦",其实这和传统历法太阴历年中元旦的回归含义"一元复始"毫不相干。也曾经有人极力主张把现时的春节改换成别的固定日期,就因为他们忽略了传统的正月初一元旦的"一元复始"的重要含义,是其他任何日期无法
代替的。农历元旦是农业中国一年中最早的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正如
《玉烛宝典》所记:"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三元,亦云三朔。"所说的三元,是指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当日是古俗中大庆大祭的节日,沿袭至今,不变不衰。
望日月圆,是一个月的十五。秦汉时期的方士、道家测算月历时,另有"三元"之说,认为"天官"之神主
管"赐福",生日在正月十五,是为"上元",于是约定每一年的第一个望日为"上元节",大庆大祭,后发展成为"元宵节"。又认为"地官"之神主管"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是为"中元",约定为"中元节",家家举行祖先大祭,成为大节。又认为"水官"之神主管"解厄"消灾,生日在十月十五,是为"下元",约定为"下元节",后也曾发展为节日。中国人几千年来把自
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构成了完美和谐的节日文化。应当说这是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历法,不仅仅是万物本生态的教科本,同时还是中国经济和文
化的交流契机,中国各个节日,几乎都是集市交易日和文化交流日,这些节日中,农民工匠要交换各种生产资料,城市居民要借机消费,文人墨客要在这些
节日里交流发挥,以去刺激自己的才思文章,国家则利用这些节日举行一些大
型祭祀活动,去宣传和强化官民的道德礼仪习惯。
非常遗憾的是,在中国近现代,在"反封建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历史上的
各种传统节日屡屡遭破坏,到了新中国的"移风易俗"革命化时代和中的"过革命化节日"的运动中,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节日便逐步出现了断裂和冷寂,特别是在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现在有许多人都对中国传统节日极端冷漠了,反而对外国那些并无多少科学文化内涵的节日倒是兴趣盎然,这也是盲目反传
统带给中国的一大社会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