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课程思政的特点来看,主要是将思政课程的思想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从而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全面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经济法律课程内容涉及伦理道德相关观念,因此能够与思想政治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经济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其中蕴含着思政道理。在经济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寻思政教学与经济法律课程的契合点,促进经济法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同轭共振,同向同行。
关键词:立德树人;经济法课程;思政融入
1经济法课程德法兼修思政目标
1.培育学生遵纪守法的爱国思想。法律是意识形态进行社会整合的有效途径,强化学生对于“四个自信”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个人发展与民族振兴之间的正向联系,在教学中结合实例向学生解释党的方针,党的路线,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党的一系列思想主张,将党的思想内化到学生的个人价值体系中。2.培养学生崇高的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具有崇高法
律素养的高素质建设者是思政改革的目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国家财经法规的执行、经济秩序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知法守法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并重视对法律风险的防范,确保学生的法律素养能够符合职业要求。此外,也需要让学生学会应用法治思维,实施经济管理,帮助企业更好的防范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3.培养学生专业扎实、技能过硬的业务素质。经济法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会计法、支付结算法、税法、劳动合同法等,通过经济法律专业知识的培养,一方面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的经济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业务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2思政内容融入经济法课程的路径
2.1深入挖掘学科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经济法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优势。为此,我们应该探索法律法规中包含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核心精神,并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社会实际案例和社会典型现象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教材,提高学生对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理解和理解。将培养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将亲情、
诚信、批判创新、契约精神等思政素材融入专业课程,并利用新闻报道、法律事件等相关资源,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内容的连接点,通过案例分析、情境介绍和角扮演教学方法到合适的切入点,从而拓展课程内容,自然融入课程思想政治。在经济法课程思想政治实践的探索中,教师要敢于重新定义和拓展传统的专业课程。在保证教学整体设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课程本身的优势,总结课程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法治意识、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主题元素,拓展和延伸课程内容。经济法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审计、金融等不同专业和岗位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应更加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2.2凝练法学四观教育做好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应该在原课程大纲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之上根据每一教学项目或教学单元的不同内容,制定详细的思政教学目标。教师在“双大纲”下,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点,通过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设计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强化经济法课程的政治导向和育人功能。基于法律能力与社会能力提升为出发点,以提高职业道德和公民素养为目标、以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分解为“爱国敬业观教育”“公正法治观教育”“自由平等观教育”“诚信友善观教育”的法学四观教育,从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进行顶层设计。
2.3教学、育人“双大纲”有机结合
明确思想政治建设的思路和目标,是经济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不断完善经济法课程,进一步拓展传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延伸到知识、能力、素质和道德教育四大目标。虽然经济法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可以在许多经济和管理专业开设,但在大纲的制定中,它不能是“一本书适用于所有人”。在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改革和大纲制定。教学大纲的总体教学目标应包括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制定详细的单元思想政治教学计划。教师备课、教学、作业、考试等教学活动要以“双大纲”为指导。在此过程中,自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经济法课程的政治引领和教育功能。
2.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经济法课程的相关思政教育,不光要课堂讲授和引导,更重要的是用好思政课程这个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教学实践活动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充分运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的社会调查、企业实训、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在校外实践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调研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还可以把企业专家、成功校友请进学校专业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政课程的相关思想,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通过组织实施校外企业调研学术讲座,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学生领悟思政课程的相关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会获得更深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的效果也能得到加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经济法相关的影视资料,并让学生撰写观后感,鼓励学生以手抄报或绘画的形式深入社区进行科普宣传。从而提升学生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与经济法相关的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的前期筹备阶段,巩固所学习的法律知识,并建立法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相关赛事活动的策划需要由学生来完成,在策划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能够得到增强,其自身的组织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2.5案例分析教学法,实现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
思政教育要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方面着手,思政课程就是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显性教育,而课程思政则是思政教育体系的隐性教育。课程思政改革要更多地采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而案例教学在隐性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课程思政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好处:一是将枯燥的、抽象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文书用具体的案例呈现,提高了学生习得法律知识的兴趣。二是通过案例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经济法课程中劳动合同法主要学习劳动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终止、违约责任等,学习内容多且比较枯燥。用生活中的案例如学生兼职劳务报酬最低工资标准、对新冠肺炎患者在其隔离期间,用人单位能否解除劳动合同、如何落实新冠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医疗费用等案例,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税收法律制度”教学单元,通过企业依法诚信纳税案例,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遵纪守法。
3结论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是任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都会遇到
思政课观后感的难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路径、教学模式和效果评价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为了适应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经济法课程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方法和手段,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和碰撞,形成合作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18-20.
[2]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2):85-88.
[3]康雅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与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20.
[4]邵将,伍婵提.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经济法》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6(32):145-148,15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