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流行歌词文本为对象,从音乐性的视角分析歌词语体所特有的语词构建特征。
[关键词]音乐性;当代流行歌词;语词构建
几千年来,从文学的发展规律来看,各种文体都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而歌词却是个例外,它不但在民歌民谣中方兴未艾,成为民间文学的有力一支,而且也融入历代文人的创作之中,比如合韵而作的唐诗、宋词、元曲等。直到现代,相比较其他语体的逐渐衰落,唯独歌词,尤其是当代流行歌词,依旧生机勃勃,除了歌词内容的通俗性,能真切地反映社会的文化变迁外,很重要的一点则来自于歌词的生命力——音乐性。
苏珊·朗格说:“歌词进入音乐时,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便瓦解了,它的词、句、声音、意义、短语、形象统统变成音乐的元素,进入一种全新结构……”[1]80虽然有些夸大音乐对歌词的作用。但说明了音乐性对于歌词文本的约束力与影响力。下面我们就以80年代以来的中国流行歌词文本为对象,从音乐性的视角分析歌词语体所特有的语词构建特征。
一、丰富的衬词
何为衬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几句歌词:
“说句实在话/我也有情/人间的那个烟火/把我养大”(《说句心里话》)
“爱就爱它个轰轰烈烈/爱就爱它个天翻地覆/爱就爱他个轰轰烈烈/爱就爱它个迷迷糊糊”(《过上一把瘾》)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西村纺花/那个东港撒网/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可以看到,“它个”、“瓦解歌词那”、“那个”等词语的存在,并没有表意的功能,也非句子结构的需要,就书面文本而言,可有可无,但如果把“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唱成“一片冬麦/一片高粱”,把“我要用汗水把你变得地也肥呀水也美呀”变成“我要用汗水把你变得地肥水美”,会使听者顿然索然寡味,歌词本来所具有的悠扬婉转的美感也荡然无存。可见衬词的作用在歌词中是相当关键的,歌曲吟唱的和谐上口离不开衬词的紧密配合。尤其是在以抒情为特的传统民歌或是带有乡土风味的流行歌词中,衬词更是频繁出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