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课程下的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案例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阅读与鉴赏”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扮演好“促进者”这一角呢?现结合本人所听的郑愁予的《错误》课堂教学视频进行稍作分析。
案例描述: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饱满的感情吟咏李清照《一剪梅》一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问: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此词抒发一种怎样的感情?
郑愁予错误生2(轻率地):思妇就是思念妻子,那么思妇词就是思念妻子的诗词。
师问:请三思而后答!不妨结合《一剪梅》词意,斟酌一下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生2(匆忙否定前案):不!不!“思妇”一词在此不是“丈夫思念妻子”,而是“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意思。
师点拨:对!“思妇”中“思”字,不是动词,而是当作“妇”的定语。我们把反映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词称为“思妇词”。其实,在古典诗词中以“闺怨”“宫怨”为主题的作品,可谓比比皆是也。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当代的思妇诗——郑愁予的《错误》。
二、初步诵读。
方式:师范读,再学生齐读。
师顺势而问:根据诗歌中的语句,判定“我”“你”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生齐答:“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不是归人是过客”句为证。“你”就是一位闺中思妇,有许多诗句为证,如“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关键字是“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