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对一些传统节日没有什么概念。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美诗词、名篇名句,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进行更多关于节日与民俗的教育。”笔者就古代节日诗词的特点,作以下简要的分析。
古代节日是古代民族风尚习俗的历史积淀,而诗歌又是现实的反映,因此,优美的古代节日诗词就是古代社会生活和民族风情的艺术写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拂面的春风、暖人的春意、震耳的爆竹、醉人的屠苏,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它紧紧抓住春节节日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民俗风情画。古代饮屠苏酒,少年得岁先饮,老年失岁后饮,这个习俗体现古人十分重视未来。唐诗人顾况《岁日作》中有“手把屠苏让少年”,苏辙《除日》诗中也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这不仅是写节日欢盛况,同时也隐隐歌颂社会的“新故相除”的一种变革精神。“节日诗银花火
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鸟”(《水浒传》),写元宵万家灯火。“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边贡),写竞龙舟。“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崔颢),写七夕节穿针。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古代节日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些节日习俗曾点缀过我们祖先的灵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论语》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个民族只有追根感恩而不忘本,才能有繁荣富强的未来。
二.抒发节日思亲、思乡之情
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典礼和仪式,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来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很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的一叶浮萍,作客他乡,思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有时候不一定显露出来,但是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就是“佳节”——就容易爆发出来,甚至是一发而不可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节日倍思亲”(王维)就是这种客中思亲的最真挚的表达。这句格言式的警句,千古流传。而“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丘逢甲),此诗不同于一般的思乡,故乡台湾被割日本,游子有家难回,悲愤难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