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演讲家的素质、较高的演讲水平。语文教学效果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短短的课堂40分钟,如果能使教学在热烈、活跃、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那么教学效果将会更为显著。这样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更容易投入,进入更兴奋的状态。而学生也更易于开发思维,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演讲家的素质,在教学中渗透演讲技巧,善于调动起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的语文老师能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声情并茂、营造气氛,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或许有人会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知识传授出来,不就完成任务了吗?什么演讲不演讲的!要求语文教师有演讲家的能力,是不是要求太高?”这样的看法未免失之偏颇。诚然,语文教师是要能传授知识,能上课、备课、改作业、解疑答难。但这是很基本的、很起码的要求。如今素质教育的发展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会简单传授知识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须具备全面的素质,语文教学更要开拓创新。语文老师有良好的演讲素质、较高的演讲水平,对于上好语文课是有很大帮助的。上课是师生双
边的活动,假如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表达水平差、语无伦次、照本宣科,学生端坐教室受累,你上你的课,我看我的书,这样的教学定会是收效甚微的。我们不妨给读书者两个画面,一个是:课堂上语文老师正在上课,中山装、有点胡子、黑边眼镜,眼镜明显往下垂,老师看课本时眼光从镜片下边过,看学生时眼光则从镜边上过;语言乏力、毫无激情,不时咳嗽两声,“嗯嗯”两下,摇头晃脑活像古代书塾先生。假如你是学生中的一员,难道你耐得住这份沉闷、枯燥、乏味吗?假如你是校长,你欣赏这样的老师吗?我们再看另一个画面:语文课上,教师正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幽默风趣、抑扬顿挫、激情四溢;授课内容充实;启发性、条理性强;老师衣着得体、整洁大方,体态语言恰到好处,大有演讲家风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哦,这样的老师真带劲,这样的课多精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得到美的享受。显然,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多加钻研,恰当运用演讲技巧,营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丰富语文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那么,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演讲素质,并在教学中有机运用演讲技巧呢?
首先,语文教师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方面面了然于胸,熟练掌握和运
用各种教学方法,有较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能紧跟时代,收集掌握语文教改前沿信息。不然,就不能在教学实践中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此外,语文教师的知识不能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领域,应对其他方面诸如天文、地理、历史、音乐、美术、哲学、逻辑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有一定的积累,至少也要有所涉猎。这样有助于上好语文课,也能使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得到多种知识的熏陶。一名语文知识贫乏的老师,应该说不算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但一位只懂语文知识的老师,也还算不上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成功的现代型的语文教师应对语文以外的知识广泛涉猎,掌握丰富的课外知识。众所周知,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内容广泛,诸子百家,包罗万象。不掌握一定的课文相关知识,就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语文课就显得简单、枯燥和乏味。我们看演讲家表演,见他在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这不仅得益于演讲家的口才好,更有赖于演讲家拥有丰富的知识。
比如,对于高中语文《荷塘月》、《边城》、《荷花淀》、《道士塔》、《故都的秋》等文章,如果语文老师能对清华园荷塘、湘西、河北抗日战争、敦煌莫高窟、30年代的北京等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对历史文化有较深的涉猎和研究,并有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能对上好语文课大有帮助,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些
有重大背景的课文,如《祝福》、《拿来主义》、《药》、《雷雨》、《茶馆》等,如能对有关史料有所了解并能恰当运用,那也是大有裨益的。不少课文名篇分别是从一些中外名著节选出来的,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都要求老师平时要广泛阅读此类名著。还有某些古文篇章的有关重要史料也应掌握。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知识应尽可能丰富,这样上课就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举一反三。我们常听某些学生议论:某某老师的知识真渊博,好象他什么都懂,上他的课真过瘾;某某老师的知识真贫乏,除了课本还是课本,除了词语、句子、拼音、修辞还是词语、句子、拼音、修辞。如此这般,对比实在鲜明。既然演讲家能旁征博引,那我们语文教师亦应如此,而且更应如此。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口才对于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位教师的口头能力一般,那尽管你的知识丰富,你的教学水平也会大打折扣。说到底,在一定程度上,语文教师是靠讲话吃饭的。没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就不能准确、生动地将知识传授出来。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科目,鉴于这个特点,老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更显重要了。但丁说得好:“语文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之重要。” 有人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舌头是心灵的大门。” “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 这些都是极有见地的。口才出众,如战鼓
催征、雄兵开拔;似江水直下、一泻千里;如绵绵春雨,灌人心田;似狂飙突起,威震敌胆;若布谷催春,一片温馨。语文老师的表达有感染力、表现力,就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生动,在准确、生动的基础上,也应注意说话语调的变化。教师可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语调,使之富于变化,增强表达效果。这就要做到高低适宜、急缓有度。或慷慨激昂如惊涛拍岸;或低低切切如莺声细语。这都是极富感染力的。如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文中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憎恨的内容,教师讲解时可怒发冲冠、气势磅礴,甚至拍案痛斥;面对刘和珍君的惨境,教师语调则应深沉、悲愤。这样,学生的情绪就会受到感染,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讲解时可柔缓地、抒情地、带着淡淡的忧伤地描绘荷塘美景,带领学生在荷塘月中漫步,细细琢磨,体会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心境。一般地,采用什么语调主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但就文体而言也应有所侧重,如议论文往往是高昂激越,散文则柔缓抒情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位语文老师,如果平时不注意语言表达的训练,不注意学习演讲家的演讲艺术,说话枯燥乏味,缺乏生动性、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无法适应时代特别是素质教育新时代的需要的。这样的老师是不受越来越“苛刻”的学生的欢迎的,其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