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基础知识
关于演讲的基础知识
有声语言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它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以流动的声音运载思想和情感,直接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它要求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
态势语言就是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是流动着的形体动作辅助有声语言运载着思想和感情,直接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它要求准确、鲜明、自然,协调。
主体形象是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主体形象的美丑,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它要求演讲者在符合演讲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注重装饰朴素、得体,举止、神态、风度的潇洒、优雅、大方,给听众一个美的外部形象。
必须指出,演讲如果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如果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是,“演”与“讲”的和—谐必须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必须建立在“讲”的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演讲的意义。现在,可以给演讲的本质下一个定义了: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
那么,演讲都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是它的现实性:这是因为演讲属于现实活动范畴。不属于艺术活动范畴,它是演讲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主张和看法的现实活动。
其次是它的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在于它具有统一的整体感和协调感,即演讲中的各种因素(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美感。同时,演讲不单纯是现实活动,它还具备着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某些特点,并将其与演讲融为一体,
形成具有独立特征的演讲活动。
第三是它的鼓动性:没有鼓动性,就不成为演讲,政治演讲也好,学术演讲也好,都必须具备强烈的鼓动性。
这是因为:
一、一切正直的人们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演讲者传播了真善美,自然会引起共鸣,激励和鼓舞听众。
二、演讲者以自己炽烈的感情去引发听众的感情之火,容易达到影响听众的目的。
三、演讲者的形象、语言、情感、态势以及演讲辞的结构、节奏、情节等均能抓住听众。四、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可以说,鼓动性是演讲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第四是它的工具性:演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思想、任何学识、任何发明和创造,都可以借助演讲这个工具来传播。可以说,演讲是最经济,最实用、最方便的传播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
以上,我们谈了演讲的本质和特征。在现实的演讲活动中,有以下两种倾向很值得注意。
一是有的演讲者只“讲”不“演”,只注重演讲的实用性而忽略了演讲的艺术性,使演讲不伦不类,干巴枯燥,因而削弱了演讲的效果。
二是有的演讲者一味过分地“演”,追求相声、评书、朗诵、故事等其他艺术表演技巧,冲淡了演讲的现实性、实用性和严肃性,显得滑稽、夹生,起不到演讲应有的作用。这两种倾向都是必须认真加以克服的。
一、演讲的目的
人们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其功利性是非常鲜明的。由于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双边活动,所以,演讲的目的就分别体现为演讲者演讲的目的和听众听演讲的目的。而每个演讲者由于身份、地位、年龄、专长各不相同,演讲的目的也不尽相同,甚至每位演讲者的每次演讲的目的也不相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1、从演讲的宏观目的看:
演讲者演讲的目的也就决定了演讲的目的。从总体上看,演讲的目的就是演讲者与听众取得共识,使听众改变—态度,激起行动,推动人类社会向理想境界迈进。演讲无论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观点,或是传播道德伦理情操,还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艺都是为了让听众同意自己的主张、观点和立场以取得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听众的实际行动,向着理想境界迈进。如,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解放黑奴的演讲,目的就是动员美国人民为解放黑奴、废除奴隶制而斗争;杨振宁、李政道二位科学家发表的学术演讲,目的就是宣传他们的科学发现,让社会接受其正确观点,从而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
2、从演讲的微观目的看:
迄今为止,尚未有专职演讲家。当今的演讲者都有自己的正式职业或专业,如鲁迅是文学家、闻一多是学者、诗人,林肯是总统,丘吉尔是首相。由于其职业不同、专业不同、经历等多种因素的没,演讲的目的、内容也有所不同。闻一多在昆明的《最后一次演讲》的目的就是揭露和痛斥敌人、鼓舞听众、发展民—主运动;而曲啸、李燕杰、刘吉等的演讲则是向广大青年进行理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因此,从微观上看,每位演讲者的每一次演讲都有不同的具体目的。
演讲的宏观目的与微观目的并不矛盾。闻一多的个体微观目的是揭露敌人,鼓舞听众,发展民—主运动,但这一目的恰与推动人类向理想境界迈进统一、一致,这是值得注意的。
3、从听众听演讲的目的看:
听众是无数个个体的集合。由于他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兴趣、职业等不同,听演讲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比如,林肯解放黑奴的演讲,听众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可见其目的根本不同。即使目的都一样的听众,对同一内容的演讲也往往各取所需。但从总体上说,演讲者的个体实用目的和听众个体实用目的是一致的,紧密相连而又互为体现的。如果离开这条,演讲将很难存在。
上面我们从宏观、微观、听众三方面作了“横”的分析,下在再从“纵”的方面分析,即演讲者追求的两个目的:现场的目的和散场后的目的。
1、现场的目的:
每一个演讲者都希望演讲能成功,这一目的完全从现场和直观效果反映出来,如听众的表情、情绪,或者捧腹大笑,或者义愤填膺,或者欢呼雀跃,或者泪水横流,或者高呼口号,
或者掌声雷动,这就表明演讲者的实用目的符合了听众的实用目的,引起了共鸣,现场的效果仅是表面的,关键是演讲者的实用目的、演讲的内容打动了听众的心灵。离开这些,再有成功的欲望和目的也难奏效。
2、散场后的目的:
任何演讲者都不会停留在现场的目的上,而是追求散场后的目的:实际行动,这才是演讲者的最终目的。比如,拿破仑率部队在远征埃及时,在金字塔附近和敌人的主力遭遇,情况危急,拿破仑立在马队前高声演讲道:“士兵们,四千年历史今天从这些金字塔的上面看着你们!”简短的演讲使远征疲惫的法军士气大作,终于大胜敌军,他的演讲产生了现场的直观效果,鼓舞了士气,士兵英勇杀敌,取得了胜利,进而实现了散场后的目的。演讲家
可以说,演讲现场的目的是散场后目的的前提和基础,散场后的目的又是现场目的的归宿,两者紧密相联。没有现场目的的实现,就不可能有散场后目的的实现;如果只追求散场后的目的,忽视追求现场目的,散场后的目的不过是一句空话。
演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更是一种工具。人们拿起工具总是有目的的,没有目的的演
讲是不存在的,只是目的的正确与否、高雅与否的不同而已。所以,每位演讲者必须树立明确的演讲目的,做到宏观和微观的统一、表层与深层的统一、目前与长远的统一,这样的演讲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二、演讲的作用
上一讲,我们谈了演讲的目的。演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从古到今发展得越来越兴旺,就因为它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这种作用可以从演讲家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来谈。
1、对演讲家的作用:
对于演讲家个人来说,演讲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促进自己迅速成材。演讲家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实践造就的,是经过艰苦的多方面的努力才成功的。当我们看到演讲家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述的时候,我们自然会对他那悦耳的声音、和—谐的语调及优美的态势语等等由衷地赞叹,这是讲台上的功夫。而比这更重要的是演讲家讲台下的功夫,那就是他必须具备站在时代前沿的精深
的思想,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这需要努力的学习与钻研。同时,他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准确的判断力、敏捷的思维力、迅速的应变力和较强的记忆力,这更需要刻苦的磨练。可以说,是多方面刻苦的学习与磨练造就了一个演讲家。当他成为一个演讲家的时候,我们说:他成材了。而当他正在加倍努力学习与磨练尚未成“家”的时候他也在思想、学识、智能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以说,演讲对促进人的成材有极大的作用。
第二,激励自己多做贡献。一个人思想精深,学识渊博,但却茶壶煮饺子“道”不出来,未免太遗憾了。著名作家茅盾,数学家陈景润在文学和数学领域都有卓越贡献,但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贡献。而鲁迅、闻一多先生不仅能写且也能说,能充分利用演讲这个迅速直接的传播工具来宣传真理,揭露邪—恶,也就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