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2022年试题汇编
(含《课外古诗词诵读》,共19大题,答案附后)
1、【甲】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0月9号是什么星座
【乙】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狮子男双鱼女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②试新茶③。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⑴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⑵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2、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⑴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________的特点。
⑵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黄金上涨3、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⑴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以叙事为主,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一个“随”字,将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觉描摹江上的美景。诗人将水中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
D.尾联笔锋突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抒情,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
4、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⑴诗的尾联运用了______修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⑵对上述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ou韵。
B. 首联点明作者远离家乡去楚国游览的时间和目的。
C. 颔联中的“入”字用得极为传神,展现出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的视角勾画出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D. 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5、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⑴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即起伏的山岭、、和辽远的荒原,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⑵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到湖北、湖南一带游览。
B.诗中“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和云霞的变幻多姿。
D.尾联借写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以及思念之情。
6、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代是诗的时代”,这首五言律诗以叙事开端,交代了地点和事由,诗人将乘舟离开楚地去往蜀国,表达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之情。
B.颔联以雄健的笔力,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变化,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朵高高堆垒,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人用多情的笔调,写出了家乡水的情深意重,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7、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以西,远眺西湖,见到了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景象。
B.中间两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描绘了暮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C.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D.全诗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彩鲜明,富有画面感。
8、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简单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尾联“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尽,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中。
C.全诗句句写景,并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的意境相同。
大学生开豪车撞货车
D.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感情。
⑵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张同学想将这首诗中的颔联、颈联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的画面。(60字以内)
⑵同样写草,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与本诗中“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
10、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⑴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①”;诗的结尾,诗人已得“②”,却“欲辨已忘言”。
⑵“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11、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⑴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长于律诗,有“杜律”之称。《春望》为五言律诗,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B.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代表作《我爱这土地》,诗节形式自由,句子长短错落,不讲究押韵和对仗。
C.甲诗颈联写出了战争离乱中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情,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D.两首诗都是基调沉郁、感情凝重,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
⑵甲诗以“”字领起前四句,由远及近,视域开阔;乙诗以“”一词统领四句,由近及远,虚实相映,以声夺人。
⑶情到深处,诗人泪目。杜甫和艾青之“泪”有什么相通之处?
12、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首联抓住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形容词,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干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
13、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求积分的公式
⑵这首诗中的“秋”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5、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⑴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⑵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16、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⑴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本诗记写战事,表达了将士报效朝廷的忠心。以表浓重颜的词语写战争场景是本诗的突出特。
B.前两句既是写景也是记事,句中的“压”“摧”二字写出了敌军气势之盛,“开”字表现了守城将士的雄姿。
C.“角声”“秋”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了战争的气氛,“燕脂”是指塞上的泥土在夜下凝成的胭脂,写出了边塞风光的壮美。
D.“易水”运用荆轲《易水歌》的典故,烘托了战争的悲壮,表现了将士们舍身报国的豪情。
17、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⑴选出下列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
A. 这首诗借三国史实,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B. 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自将磨洗”和“认”显示了对前朝故事的兴趣和思索。
字谜游戏C. “东风”一语有意虚指,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条件,表现诗人的不屑和嘲讽。
D. 诗的后两句以小见大,反说其事,以两名女子的可能命运暗指曹刘“势”与“运”。
18、赠从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
⑴请你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⑵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
19、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⑴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⑴示例:举目四望,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秋天枯黄的颜,连绵起伏的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⑵B
2、⑴茂盛
⑵前两联虚中有实,虚实结合。均先写神话传说,此为虚写;后写眼前景物,此为实写。(或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再回到鹤去楼空的现实;颔联先写黄鹤的杳然不见,顺势转向天际千载不变而又飘浮不定的白云。)在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的相互交融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怅惘之情与时空之慨,也为下文引出乡愁做了铺垫。
3、D
4、⑴①. 拟人②. 对家乡的留恋,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