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一、新课导入
诗歌常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景象,形象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诗歌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我国唐朝诗歌的魅力!
二、新课教学
野望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文体知识: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2.走进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开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
3.朗读诗歌
〔1〕自读课文,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皋gāo 徙倚xǐyǐ晖huī驱犊qūdú
〔2〕听诗歌范读
4.理解诗意
〔1〕重点词语:①薄暮:黄昏
②徙倚:徘徊
采薇教案③犊:小牛,这里指牛
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⑤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2〕译文:黄昏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徙倚〞,即徘徊,写出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诗意情绪。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反衬出诗人的忧郁、孤独、清冷,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抒发了作者孤独忧郁的心情。
4.拓展延伸
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何异同?
明确: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是田园诗,但其风格是有着细微的差异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而《归园田居》〔共五首〕则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回归自然的自由与欣喜。
两首诗在艺术上总体都是一种质朴自然的风格,但在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上却是不同的。王绩是“出走者〞,落寞于曲高和寡,高蹈孤立;陶渊明是“归来者〞,欣喜于无拘无束,自由自然。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走近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朗读诗歌
〔1〕自读课文,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听诗歌范读
3.理解诗意
〔1〕重点词语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清楚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土
〔2〕译文:
明确: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清楚,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诗歌从神话传说写起有何作用?
明确: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又为黄鹤楼罩上了神秘彩。
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何作用?
明确: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清楚;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反衬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和浓重的乡愁。
3.诗歌前后四句分别采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歌前四句描述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属于虚写;后四句即景生情则是写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属于实写。将传说与眼前的景象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穿。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4.诗中“空〞字有何妙处?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明确:“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三、板书设计:
唐诗五首
野望
王绩
首联——时间地点心情
颔联——远景静景
颈联——近景动景
尾联——孤独忧郁
黄鹤楼
崔颢
首联——命名传说
颔联——上空白云
颈联——观景所见
尾联——思乡所感
第2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新课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新课教学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泼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风格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以“诗中有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
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慰问,实际是被排挤出朝迁。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察访军情。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3.朗读诗歌
〔1〕划分节奏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听诗歌范读
3.理解诗意
〔1〕重点词语
①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②属国:借指诗人的使者身份。
③居延: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④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
⑥孤烟:烽烟
⑦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2〕译文:〔我〕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的将士,途中经过居延。像蓬草飘飞一样出了汉朝的边关,像
归去的大雁飞入北方的天空。沙漠浩瀚无边,一股烽烟笔直升起,黄河岸边,徐徐下沉的太阳又圆又大。在萧关偶遇骑马的侦察兵,得知我军统帅正在边防前线〔镇守〕。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题并交代地点及事由。山高路远更衬托出诗人形只影单的孤寂、惆怅。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诗人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3.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1〕小组合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紧扣诗歌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例:“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挺拔、坚毅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特殊感受;“孤〞写出作者被排挤后失意的心情;“长〞字,将黄河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2〕“诗中有画〞,从图画美的角度赏析这一句。
例:
构图美: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彩美:黄沙、青烟、碧水、红日——鲜艳优美。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中有画的特,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根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4.本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确: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诗句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达观以及慷慨悲壮的情感。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5.主旨归纳
明确:本诗通过表达作者出使边塞的经历和展现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写作背景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土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3.朗读诗歌
〔1〕划分节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
〔2〕听诗歌范读
3.理解诗意
〔1〕重点词语
①从:往
②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③海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④怜:喜爱
〔2〕译文: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地漫游。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明月映
入江水,如同天上飞下的明镜,云霞凝聚,如同浮现绮丽的海市蜃楼。故土的水还是爱恋我,情意深深地将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叙送别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