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诗五首》,去感受古典诗歌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野望》《黄鹤楼》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
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王绩的《野望》和崔颢的《黄鹤楼》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gāo)徙.倚(xǐ)驱犊.(dú)采薇.(wēi)
崔颢.(hào)千载.(zǎi)萋.萋(qī)
2.作者链接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
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
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
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
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背景链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
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
上远眺的美好景,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野望》
(一)整体感知
1. 读准节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
(1)皋:水边高低。
(2)薄暮:傍晚。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犊:小牛。
(5)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6)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 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请赏析。
【交流点拨】所见景:“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
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两句表面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
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学习《黄鹤楼》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理解词语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交流点拨】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
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实际上是想借空荡荡的黄鹤楼表现诗人内心
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两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描写的繁荣景致,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更加烘
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4.李白看了崔颢写的《黄鹤楼》,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
诗究竟美在何处呢?
【交流点拨】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笔,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
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达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
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彩缤纷的绘画美。首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
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
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明亮的音乐美。诗中双声、叠韵、叠音词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四、板书设计
叙事:时间地点
写景:树、山(静态)
野
望
牧人、猎马(动态)
抒情:孤独、寂寞、惆怅虚写:楼去人空
实写:眼前之景抒情:思乡之愁
五、拓展延伸
1.收集描写黄鹤楼的诗。
【交流】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2.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交流】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诗中的景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让我们记忆深刻。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三首唐诗,继续感受唐诗的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
——预习与交流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单.车(d ān)征蓬.(p éng )燕.然(y ān )荆.门 (j īng) 仍怜. (li án) 贾.亭西(ji ǎ)啄.春泥(zhu ó)没.马蹄(m ò
)白沙堤.(d ī
)2.作者链接
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
王右丞”。王维参禅悟
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
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
杜甫并称“李杜”,对后
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
《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5.背景链接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
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黄鹤楼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
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
热爱之情。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理解词语
采薇教案(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胡天: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5)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多用狼粪,取其轻直且聚,不易为风吹散。
(6)长河:指黄河。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
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2)读懂诗情。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
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
4.名句赏析
出文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交流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进入边塞后所
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个字,便有了立体感。“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调,显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