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邺风》
教学目的:
1、    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    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    教学新课(30分钟)
(一)    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兼葭》、《采薇》等,课件出示) 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 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 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 的源头。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风骚”并
称,借指诗文,引申 为文米、风米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 “雅” “颂”三大类。
(1)    “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 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静女》就选自《诗经•郝风》
(2)    “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
(2)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一联想
4、    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u),(si)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chichu)o 静女其娈(ludn),(yi)我彤(tong)管。彤管有炜(wei),说怪(yi)女美。
自牧归英(tl),洵(xii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蔓4i隐藏)而不见(现xidm现身) 说(悦y曲喜悦)怪女(汝E你)美
自牧归(馈kui赠送)萸    匪(非f&i不是)女(汝rti你)之为美
2、    二读:学生齐读。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文静,娴静 姝、娈:美 俟:等待 蜘蹦: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赠送 炜:光彩鲜明,有光泽牧:牧场,郊外野地洵: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域隅(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 (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张香来
娴静女孩真俊俏,    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    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    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黄送给我,    真是美啊真特别。
不是黄草生得美,    美人送我多情谊!
3、    三读:学生有感情齐读。讨论诗歌层次,完成课后练习3
相候一一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相见一一爱而不见,搔首蜘踞。
相赠一一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相悦    彤管有炜,说怪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品评欣赏(15分钟)
1、    四读课文,研讨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姑娘?男主人公又是怎样一个小伙呢?
女主人公:
美丽文静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活泼主动“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男主人公:
憨厚纯朴    “搔首蜘瞩”
真挚痴情    "说怪女美”
2、    五读课文,研讨艺术特:
(1)赋比兴的运用
%1“赋”一一铺陈描写一一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城隅”幽会的情景。
%1“比”一一比喻一一以“彤管”、“美”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1"兴"一一引出一一由喜欢“彤管"、"英”草引出喜欢静女。
(2)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1侧面描写:“说怪女美”、“洵美且异”
%1细节描写:“爱而不见”、“搔首踹踞”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心急。
(3)    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一语双关:“说怪女美”
一波三折:“爱而不见” “匪女之为美”
象征: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萸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4)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3、六读课文,概括诗歌主旨:
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研讨:元芳,你怎么看?
《静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恋人约会的情景,展示了静女与男子之间的大胆而热烈, 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迁移训练,活动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5分钟)
课本剧现场表演,详情见本人创作的《〈静女〉课本剧脚本》(学生第七八读)
课堂小结:一一理性地看待爱情(可借用本人的《古典文学与爱情》课件的相关内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    背诵《静女》,默写。
2、    尝试转换叙述角度来叙述该故事,完成课后练习4
板书设计:
r相候
相约 I大胆而热烈
静女1相赠|美好而甜蜜
I相悦J纯朴而真挚
艺术特:赋 比 兴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采薇教案
语言建构与运用    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
言魅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
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仓U造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
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
一、    导入解题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 识。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 发展期。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 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 “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
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 峡《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    朗读感知
指名朗读。
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品味鉴赏
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 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 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 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正如王维的《相思》 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情之 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
明确: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 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此中有无限的凄 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
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 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 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 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 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 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