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学生听课表
听课人:班别 姓名 学号 科目 语文
授课人: 年级 时间
教学重点:文意的疏通,理解作者深挚的对父亲的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文章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男生)对美女背影的感想?(全班)看着自己亲近的人的背影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轻松、自在 师:嗯,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朱自清的《背影》。现在先给你们介绍一下作者,看到上面来,朱自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这是一篇及时散文,作于1925年,当时作者多少岁? 生:28 师:对,我们来看看写作背景,这是在记录他七、八年前的事,就是他20岁左右的事。 二、课程讲授 1、听读课文(感觉文中的感情基调,认清字词字形、字音) 注音: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赋闲、颓唐、琐屑、踌躇 (结合练习册强调字音,联系曾经学过的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闲人”解释“赋闲”一词的意思) 2、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家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过程。 (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背影 (3)父亲所说的四句话: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良心发现师:虽然全文是写父亲,但是父亲只说了四句话,这四句话分别天线出什么呢?先看第一句。 生:唯恐孩子有什么闪失,亲自去,对儿子的关心;父亲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担心安全,点击路途平安,到达后要报平安;为儿子着想,担心他没有位置 师:另外,这里用的描写是侧面描写,可以运用到作文当中。 3、感受父爱,回报父亲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还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安慰自己,安慰儿子,鼓励儿子 “我那时真是聪明绝顶。”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儿子的反语,自嘲,对父亲的不理解的自责 师:我们在月考卷子倒数第2道选择题那里讲过一种怎样的手法? 生:反语。 师:对,那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呢?七、八年前是不理解,现在呢? 生:理解。 4、寻背影 (1)本文共有几次写背影? 生:四次。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她的背影”;买橘子的时候“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中不禁又簌簌地流下泪了”; “我读到此处……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对,现在先阅读课文的前三段。(播放视频—电视剧《背影》片段)注意动词的运用。 生:填写文段动词。(练习册)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师: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生:不是。表现出深挚的父爱。 (3)“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晶莹的泪光中”,作者为什么落泪? 生:“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嗯,对,还有吗?这里“泪光”写出父亲身体大不如前,作者的心境日薄西山。这句话写到的最后一次背影,有什么作用? 生:前后照应 师:没错。还起到深化主题,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三、小结: 思考题:作者几次落泪?心情如何? |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 背诵古诗词,理解词中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点评: 由生活例子引入课题,浅显易懂,导入合理恰当,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情况思路清晰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体的把握,对课文核心的探讨,引导的目的清晰,思路明确,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把握到位,课堂效率较高。而且,还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练习写作的选材、素材等,活学活用。 要求做好笔记,板书明晰,联想,发散思维。分析句子,由浅到深,鼓励思考。 |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心理变化: 七、八年前:不理解(太聪明、暗笑、迂) 点题 —————良心发现(买橘子) 买橘 —————内疚、后悔 分手 照应 | |
课后反思(总评): 这个班的学生课堂纪律良好,能够很好地回应老师提出的疑问,在某些问题上,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清晰地理解文意,对句子的分析掌握比较到位,并乐于回答问题。 老师方面,老师平易近人,形象良好,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把握到位,在课堂上,师生交流较多,课堂气氛较活跃,讲课引导的目的明晰,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及时发散思维,联想复习前面学过的,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 | |
备注: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