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转   
一、重要概念:
文士学校p5    古儒学校p10    泥版文书    六艺p16    学在官府    官师合一p15    政教一体
二、问题与思考
1、关于教育起源主要有哪几种学说?
 1)生物起源说
   主要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局限性:教育起源生物学化,将人类教育贬低为本能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过程,抹杀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说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局限性:教育起源无意识模仿,则此无意识为遗传性,而非获得性的;是先天的而非后天;为本能的而非文化和社会的。依然否认的教育的社会性。
  3)劳动起源说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产生的基本观点)
2、世界早期学校有哪些特征?
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教育有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征
(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
教育具有了严格的等级性和阶级性;教育为官府所有,学术官守,政教合一;贵族后代成为文化教育的掌握者和独享者;教育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内容相对全面;教育从
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拥有了专门的校舍。(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
4、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制度有何异同?
    (1)都很重视教育
      在斯巴达,教育被当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家事业。在雅典,早在公元前6世纪,梭伦立法中就明确规定,父亲有责任让其子女接受适当的教育,否则,子女成年后有权利不赡养父母。
    (2)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
    (3)都重视对女子的教育
    (4)在教育过程中都注重使用体罚。
  不同点:
    (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2)受教育者组成不同。 (3)培养目标不同。 (4)教育机构不同。
    (5)教育内容不同。      (6)教学方法不同。    (7)师资队伍不同。 (8)对女子接受教育的态度不同。
    由于斯巴达人人数最少,为了对付奴隶和平民的反抗,于是不得不时刻处于军事戒备状态,这也决定了斯巴达注重军事体育的教育特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此儿童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军事体育训练。而对文化知识教育较为漠视,教育方法却较为严厉。 
雅典的教育目的虽然与斯巴达一样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但人才的含义却不相同。雅典的教育主要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此他们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较为灵活。
5、如何理解罗马帝国在学校教育制度方面的变化?P22-23
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一、重要概念
有教无类p27  四端  虚壹而静  苏格拉底法  藏息相辅p62  《雄辩术原理》p62
二、问题与思考
1、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贡献
良心发现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口号,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下移。他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古籍的整理和教学,不仅保存了古代传统文化,而且也使我国古代教育内容远离宗教,呈现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他重视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尤其“学而优则壮”的教育目的,一方面使中国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日益狭臆,但另一方面也使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发展到极致,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2、孟轲与旬况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侧重点不同,塑造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孟子认为道德是先验的、绝对的,道德是义务而不是为了服从上届的压力,他说“四端”是“我之固有”,目的在于使人“良心发现”,从而“反其初”;荀子则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要人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孟子重视人的主观精神状态的培养提倡“养浩然之气”;而荀子主张以师法之化、礼仪之道对人性加以治理。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究其根本都是儒家精神的传承。
3、柏拉图对于教育问题的主张有何价值
4、评述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和谐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他对其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许多极端现象的一种直接批判。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公正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我国当今正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人才,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对我国和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展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应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使每个人都充分地发展自己,形成高尚的品德,那么人类社会也将成为一个和谐、完整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达成个体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
和谐教育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人才中的理论价值也日趋凸显,在当今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现行教育必须重塑教育价值观,学校教育也要改变以往传统应试教育一味推崇学业和升学、置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格塑造于不顾的做法,注重学生的身心发育和人格塑造,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
5、《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学记》是我国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是一个叫乐正克的著名学者撰写的。《雄辩术原理》则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昆体良的杰作。它们从不同
角度,分别奠定了中外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那么,《学记》和《雄辩术原理》的教育思想及其异同究竟何在呢?笔者认为,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上,二者都重视教育的巨大作用,主张为统治阶级培育人才;但在教育与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上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野。
   二、在教育内容上,二者都强调德智并进,尤其强调要把德育置于教育内容的首位;但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则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
   三、在教学观上,二者都关注教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正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但在论述的侧重点上则有一定的差异。
   四、在师生观上,二者都强调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师重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对儿童的态度和处理师生关系上则有高下之分。
   综上所述,《学记》与《雄辩术原理》不愧为古代中西方两颗教育明珠,闪烁着古代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智慧的光芒,体现了人类对教育活动的某些共同认识。人们不难从上述比较中看出,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要求教育为一定的政治服务;普遍把德育置于教育内容的首位,注意人才的全面培养;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及其管理,狠抓教学工作,按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办事;了解儿童,尊重儿童,教育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尊师重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合作等,是古代中外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对我们当今的教、教学改革最有意义的启示。
第三章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重点概念
稷下学宫p66  大都授  设科射策  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Z36  总明观p76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Z37  三次兴学p82  苏湖教法Z12  三舍法Z12  升斋等第法P86  社学P87  监生历事制P89  先生大学与学生大学  骑士七技  主教学校p113  教区学校p114  《白鹿洞书院学规》p109
二、问题与思考
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基本上均持“崇儒”的价值取向,原因何在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自西汉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政策起,独领风骚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基本均持“崇儒”的价值取向,其原因是:
(1)因为儒家的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2)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积极入世,能够随时代需要而不断改变面貌,
(3)儒家“君权神授”的观念为统治阶级披上合理外衣,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2、中国古代私学发展有何特点?其发展有何价值?
3、中国书院的办学精神是什么?
4、西欧骑士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基督教教会对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有何影响?
第四章  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
一、重要概念
性即理p124  居敬持志p128 虚心涵泳p127 心即理p129  致良知p130  知行合一p131  《童蒙须知》p125  《白鹿洞书院学规》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漳南书院记》  《九十五条论纲》  快乐之家  4R课程p147
二、问题与思考
1、理学教育思想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2、朱熹、王守仁教育思想有何异同?
相同点:
①二人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思想,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都认为“理”是存在的,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
③均恪守中国传统的伦理本位精神,并将其推至极致。
④朱熹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王守仁的“致良知”中说良知是一直存在的,也就从本质上认为人性是本善的。
不同点:
①思想定位和学说传承
    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王守仁是主观唯心主义者,朱熹是理学思想的代表者,上承二程的学术思想,王守仁是心学思想的代表者,上承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
②教育的目和教育作用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
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③教育阶段
    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他认为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鼓舞儿童的兴趣来教导其发展,因此他主张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