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花灯和古村
张灯结彩过大年,灯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花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人在过年期间都会准备好一张大花灯,而大花灯都是用红纸糊成的,用来悬挂在自己家里或者其他家庭之中。很多时候我都会选择在元宵节这天去张灯结彩过大年,因为元宵节是春节的前奏、大元宵的序曲。而对于我来说也是过大年后的第一个春节。所以有机会在元宵节那天出来张灯结彩过大年就是很好的时机。张灯结彩过大年过得也很有意义。
一、花灯与古村
元宵节文案花灯,在我国古代被称为瑞灯、百鱼灯,是一种由竹、木、纸、布等材料制成的大型彩灯。《尔雅》中记载:“(二月)为灯节”。花灯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过去,正月十五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盛大和热闹的一个夜晚。元宵佳节期间,人们都会张灯结彩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而大花灯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挂起来或者展示出来。而古村落则是以当地自然风貌或者历史文化而形成了独特的村落形态以供人们观赏和传承下来。其中就包括了花灯、古村落、民俗等各类丰富多彩的内容。
1、花灯
元宵花灯,又称大元宵、灯舞,是一种以竹、木、纸、布等材料制成而成的大型彩灯,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工艺之一。其种类繁多,形制复杂。每到正月,民间便有制作花灯、灯舞花灯赏灯等习俗。除春节、元宵节之外,其他时间均可进行制作和观赏,这也是古代元宵节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和流传下来的原因。民间对元宵节除了看元宵节外还会进行各种民俗活动和纪念活动及纪念死者。花灯不仅包含着美好寓意,也承载着当地人们对未来生活和美好愿望。
2、古村落
古村落,就是指有历史、文化、建筑、民俗、风景等传统风貌的村庄。古村落是农村历史、文化、建筑、自然风光、风俗习惯等融为一体的特殊落。在古代,“村”是最小的单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村”越来越大,“村”不仅包含村民住宅结构和生活方式,还包括民居建筑及庭院生活、公共活动场所、古树名木等。从全国范围来看大约有5000多个村落,这就形成了我国不同地域文化并存、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具特的古村落落。其中保存较为完好(不少于100处)、规模较大(约占全部村落数的1/5)的古村落又可分为两大类:明清古村落和民国古村落。
3、民俗
在过去,元宵节民俗活动是在白天进行的,主要是拜神、放纸灯、燃香烛、送花、猜灯谜、扭秧歌、唱大戏等,其中大部分与节日有关。这些民俗活动包括许多民俗表演以及一些民间习俗。民俗表演是最具有地方特、反映农村生活和劳动人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而形成的民俗表演。民俗表演是节日气氛浓烈、规模最大、表演内容最丰富、参加人数最多、吸引观众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展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集中反映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民族特和民俗文化最集中地所呈现出的一种众文化艺术状态。而民俗表演又分为开坛开派和闭坛闭派两种形式。开坛坛开派一般以“社火”、“彩车”等为主;闭坛闭派则以狮子、旱船、跑旱船为主。这种类型有多种变化样式和表现形式,分别有社火开锣鼓伴奏、旱船开锣鼓队和跑旱船队伍表演、水会开锣唱大戏等。
4、非遗
非遗,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非遗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称,包括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有形遗产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形态,包
括文字、图案、音乐、舞蹈、建筑、装饰、传统技艺等;无形遗产是以无形形体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民间信仰、民俗、节庆、传统礼仪、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非遗中有很多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项目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比如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如高胡、大阮、笛子、月琴等;而传统技艺中的织绣技巧与民间剪纸、刺绣等项目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艺术价值。此外,还有很多富有地域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民俗风情浓郁和民俗文化内涵丰富且流传久远的民间传统习俗、节庆习俗、手工技艺及民间美术创作等项目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如剪纸、刺绣、手工风筝、扎染、皮影艺术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重要而独特的传承特征和价值。
二、花灯与非遗
花灯就好像我们的非遗,在古代,元宵就是为了庆祝元宵而设立的一个节日。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唐宋开始就已经非常兴盛并有很高的地位。到后来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花灯也就从原来单一的观赏、娱乐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更多地融入了历史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发展而来。除了花灯之外还有许多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其实就是我们俗
称的“非遗”。对于我们来说“非遗”是指拥有一定历史意义或重要文化价值以及具有一定艺术形式、工艺特点、观赏价值且可长久保存并有传承价值且便于传承并具备鲜明民族特的传统技艺、传统体育和游艺活动以及传统技艺、传统饮食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一。花灯文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国家及省级“一类保护”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国家及省级“一类保护”项目4项、国家级和省级“一类保护”项目1项、省级及以上“一类保护”项目2项。
1、花灯形成的历史
花灯的形成是从唐代开始的,当时元宵佳节已经出现了赏灯活动并得到了发展。唐代贞观年间,长安市民和僧侣举行赏灯活动,他们的参与和活动时间在每年寒食、上元节、正月十五(三天)、十六(三天)和中秋等七个日子之上,同时也举办各类灯、舞等活动。从那时起元宵节就成为元宵节了。宋代以后逐渐地形成了一种众性的歌舞娱乐活动-“元宵宴”。宋代民间艺人将民间舞蹈“舞”与民间歌舞进行了结合并形成了“灯(舞)乐”。元宵节“灯”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而灯舞则是元宵宴会中最重要也是最受欢迎的
娱乐项目。如今花灯已经与各种舞蹈融为一体,成为全国各地民众非常喜爱的一种特文化活动和风俗习惯。
2、花灯主要的发展和传承人
花灯是中国民间文艺的一个重要门类,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从唐代到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花灯文化作为我国民间文学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对研究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06年6月20日,花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在2006年12月26日,“花灯”又入选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花灯最早起源于北宋时期,其雏形即是用彩纸剪成灯灯托,把彩纸糊粘在花灯上,然后在上弦或舞龙时将花灯固定于地面、墙上或吊杆上使用。现在还有一些地方保留了灯笼挂灯的习俗,也就是“挂灯”活动。因为灯笼不仅能照明还起到装饰作用、美化环境等作用。
三、花灯文化与传统村落
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最具民俗特的活动之一,花灯在中国文化发展中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宋朝开始,就有了把花灯制成灯笼挂在祠堂或者在家庭成员中间做头灯的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其实中国最早的传统建筑样式是宫殿建筑,在元代开始,建筑风格逐渐向民居转变。当时皇宫之中设有专门负责宫廷祭祀的祠堂和负责皇家日常祭祀事务的管事宫等。由于宫殿建筑中供奉神像和宗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所以从元代开始宫廷建筑就非常重视装饰牌楼和宫墙等。宫廷建筑中也经常出现一些“飞檐斗拱”式的结构形式,以模仿皇宫中宫殿建筑风格,但又比宫殿更加富丽堂皇。在宋代之后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居住环境特别是居住条件有了一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