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与地坛的句⼦赏析
《我与地坛》哲理警句赏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的⼀篇抒写⼈⽣感悟的优美散⽂。
它以⾃⼰和母亲为对象,以“我”的肢残为缘起,将个⼈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将母亲的艰难展⽰得极为充分。在表现这⼀内容时,作者⼤量地运⽤了恳切优美的⽂字,因⽽富有哲理的警⾔佳句甚多,兹引⼏例赏析: 1.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个⼈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的⾝影。
赏析: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的艰难,从⽽产⽣了质的飞跃和超越。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壤。
他感受到了“时间”⽆声⽆息的流逝,更看到了⾃⼰残疾的“⾝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的遭遇紧紧联在⼀起,揭⽰了时间的⽆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2.⼀⼼以为⾃⼰是世上最不幸的⼀个,不知道⼉⼦的不幸在母亲那⼉总是要加倍的。赏析:这句话先说⾃⼰“不幸”,后说母
亲“不幸”。
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两种不同的不幸联在⼀起,以⾃⼰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既表现了母亲对⼉⼦不幸的⽆奈和痛苦,更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痛苦⼼理的感受,是对母亲深沉的爱,是对母亲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母⼦之间各以对⽅为重的纯真感⼈的深情厚意,极具震撼⼒。
3.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赏析: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多年来深切关爱⾃⼰的总结,是对母亲坚强⽣活的综合评赞。
母亲⽇⽇夜夜⽣活在愁苦之中,⽣活在忧虑之中,她是世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她的命运多么“艰难”啊!可是,她从来不向苦难低头,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关注着“我”的⽣活、变化和命运,直⾄猝然去世,这是⽆⼈知道的,只有“我”才能体会得最深最切,尤其是当“我”撞开了⼀条⼈⽣之路。母亲离世之后,这种体会就更加“鲜明深刻”了,这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深情赞美,是母亲和母爱伟⼤的集中体现。
4.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赏析: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起,⼀⽅⾯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
“我”的艰难历程。
“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活的焦点,这是⼀曲母⼦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肺腑、催⼈泪下的⼈间颂歌。
2. 《我与地坛》佳句赏析
1、他想了⼀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羡慕我母亲。”
赏析:⽂章提及的话是来⾃与⼀位作家朋友的对话。这正深深地与我的⼼灵深处产⽣共鸣,或许我也正是那位觉得低俗的朋友,⼈的最初的动机或许都是出于⾃⼰的⽗母,为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活,我们必须好好读书,必须奔波在尘世间,⼜或许,只有我们做出了⼀丝丝的功绩来,⽗母才能引以为豪。
2、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母亲与我赏析:这是⼀句简单的逻辑推理,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是⼀句废话。但是我觉得正是这么⼀句话,这么⼀句不起眼的话让我和天坛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近,最后作者⽤缘份⼀词风趣地解释了这⼀现象。
3、譬如祭坛⽯门中的落⽇,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燕便出来⾼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的脚印,总让⼈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做过些什么、然后⼜都到哪⼉去了;譬如那些苍⿊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它们没⽇没夜地站在那⼉,从你没有出⽣⼀直站到这个世界上⼜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骤临园中,激起⼀阵阵灼烈⽽清纯的草⽊和泥⼟的⽓味,让⼈想起⽆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赏析:这⼀段是我钟爱的⼀段话,运⽤⽐喻,拟⼈等修辞⼿法,将黄昏下美丽的地坛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机,即使是在傍晚⼗分,能背则背!
4、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个⼈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的⾝影。
批注:⽂章反复地⽤时间的印记来描绘图案,⼀年四季的声⾳与光影,千百来年的记忆与忘却,映衬着渺⼩⽽荒诞的⽣命过程,都是为了让我们“看见时间”。让我们从时间⾥,看到⾃⼰,看到⾃⼰的变化,看到⾃⼰的⼀⽣。
拓展资料:《我与地坛》是由中国当代作家史铁⽣著的⼀篇长篇哲思抒情散⽂。这部作品是史铁⽣⽂学作品中,充满哲思⼜极为⼈性化的代表作之⼀。
其前第⼀段和第⼆段被纳⼊⼈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是作者⼗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散⽂中饱含作者对⼈⽣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个载体,⽽⽂章的本质却是⼀个绝望的⼈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创作背景:史铁⽣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不到⼯作,不到去路,忽然间⼏乎什么都不到了的时候“⾛”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时的⼗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当⼈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感动的时候,很少有⼈意识到,这个⽣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年的时间。没有⼈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然的名义击垮他。
但是史铁⽣⾛过了这个艰⾟的“⼆⼗年”,然后他以⼀种令⼈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历尽沧桑在那⼉等待了四百多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