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教育问题的提出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近几年,我国在教育研究中“生命教育”一词也被广泛提了出来。我们反思当今的教育,发现升学主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学校,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政策,离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我们的教育侧重于选拔精英,每一项教育内容和教育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一部分人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使得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使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的盲点,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和体验开始丰富、深化,他们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生命,而且感受着社会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他们不断地在内心追问自己: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何在?他们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对生命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理解。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宗旨。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生命教育对小学生的意义
从生存角度来看,小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的认识,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和体验更为深刻,而对于生命终结的死亡,则因缺乏了解而产生认识偏差,近40%的小学生不能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逆转性,对死亡缺乏应有的畏惧感,或表现得无动于衷。同时,由于思维能力所限,他们不能分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对“死后复生”或“几条命”抱有幻想,有些孩子模仿影视剧和电脑游戏的某些场景,造成自己或他人伤亡事件时有见诸报端;有些孩子稍不如意,就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抛弃生命,将杀人或自杀作为解决自身矛盾和困惑的唯一出路,而不能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在以往相当长的时间内,“生命是最宝贵的”被不少人作为常识而无须说明与阐释,“生命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又使人因熟视无睹而麻木不仁,“死亡”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力回避甚至
有意忘却的“禁忌”之语。对孩子谈论生死话题显得过于沉重,谈论生命意义又似乎“太玄”。生命教育的课题被长期搁置。
其实,从儿童时代起,初谙人事的孩子通过书本知识、大众传媒、成人的无意说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一些“什么是生”和“什么是死”的话题。等他们再长大一点,成长为少年,随着自我观念的萌生,“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这样一些涉及生命价值的问题,也同时产生了。长期以来,“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充斥着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功利化追求。颠倒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忽视生对命的呵护和关爱,对青少年“成长的烦恼”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适时的引导,缺乏人文关怀。直到青少年生命伤害事件的屡屡攀升,才在人们的脑海一次次敲响警钟。
三、当前我国小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精神时尚的时代。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不少小学生却又深陷精神迷惘的危机中。近年来,小学生生命伤害事件(伤己、伤人、伤害动物、被伤害)屡有发生,且呈现低龄化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因素、家庭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外,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尚未
形成明晰的生命意识,进而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根据有关材料提供的抽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小学生对生命意识知之甚少。该调查问卷涉及生命现象、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三个方面的问题。
例一: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对于死亡现象,调查显示,选择“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的学生占60.30%,刚过六成,近三成(27.62%)的小学生认为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失,去了另一个世界”,有10.67%的小学生视死亡为“睡觉、做梦”,甚至认为人能“死而复生”(1.87%)。对于不时见诸传媒的学生自杀事件,76.97%的小学生认为“他们失去生命,太可惜了”,13.58%的小学生“感到害怕,自己在烦恼的时候也想到过死”,5.06%的小学生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而4.03%的小学生则认为不关己事,对此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例二:对生命价值的感知
生命价值,简言之,就是活得有意义。
“你喜欢自己吗?”
是否喜欢自己,是自信的基础。调查显示,74.72%的小学生喜欢自己,17.13%的小学生不置可否,还有不到8.61%的小学生称“不喜欢自己”。交叉分析发现,在这个问题上随着年级的递增,喜欢自己的人数百分比递减,不喜欢自己的人数百分比五年级最高,达12.13%,无所谓的占20.96%。
例三:对生活质量的体验
关爱生命作为衡量小学生生活质量的指标有:基本心境、对生活的满意度、日常生活的充实程度等。
1、“你快乐吗?”
调查显示,29.59%的小学生“经常很快乐”,65.54%的小学生“有时快乐有时不”,6.27%的小学生则“经常不快乐”。问卷问及小学生经常感到烦恼的事,根据填写的内容进行归类,发现烦恼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小学生最大的烦恼和学习有关,主要是担心考试成绩或名次不好。第二大烦恼与家长有关。害怕被爸爸妈妈批评、打骂,而爸爸妈妈批评打骂的原因又
多半与学习有关。第三大烦恼来自人际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第四大烦恼是对自己某些方面(外貌、个性、习惯)的欠缺感到不满意。
2、“今天,你过得怎么样?”
日常生活是对生活状态最直接的反映。调查问卷中有一项是让小学生叙述“昨天从起床到入睡的一日生活情况”,绝大多数答卷是记载了一天的“流水账”,内容大同小异,吃饭、睡觉、上学、家里、学校两点一线。
总体看来,小学生眼中的日常生活普遍较为平淡,充实度和满意度不足,缺乏对生活情趣的捕捉,鲜有对自身心态的关注。
四、生命教育应从小学开始
从上述小学生生命意识的分析来看,近年来小学生生命伤害事件(伤己、伤人、伤害动物、被伤害)屡有发生,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1、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对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进入了新一轮的课改,打破传统的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建立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的新教育理念,是新一轮课改的目标要求。关注人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我们的教育所在。生命教育正是从人的生存发展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本,贯彻了新课改的思想。因此,在小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对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