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动态
流的精神世界。在大数据时代之下,红资源在中学育人教育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构建红网络平台,创设红校园文化建设予以实现,在网站组建中借助大数据挖掘红文化资源的价值是其中重要的方式。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红文化资源的宣传,借助各种方式打造符合自己校园文化的“红校园”。
首先,可以开展广泛的学术讲座,邀请革命老兵以及革命前辈,来学校进行红历史故事的讲座,让学生回到当初艰苦奋斗的岁月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同时,将这些讲座上传到网站中,集中展示红文化学术专题报告。
其次,开展红文化宣传月活动。结合红文化社团,通过多媒体宣传提升红社团的影响力,让广大中学生在红社团的引领下,进行红知识的学习,例如,可以创办“红文化宣传月”的网站,展示中
学社团的活动。
最后,借助重大节日推广红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红文化纪念活动,例如,可以对“八一”起义三河坝战役、九龙嶂革命斗争根据地、红十一军创建等进行重点宣传,开展歌吟、阅
读、演讲、作文竞赛等活动。
四、结语
红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摸索而成的一种先进文化,是共产党与人民众智慧的结晶。作为初中学生,对于各方面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强,且青少年一般都是血气方刚,因此在这一阶段进行中学生的红文化熏陶,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养,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雄,黎易敏.红文化资源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德育路径建构——以广东红文化资源为例[J ].高教学刊,2019(09):53-55.
[2]齐丹.红文化的德育审视[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0):15-16.
[3]左静雅.红文化融入中学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D ].黄冈师范学院,2019.
(作者单位: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
论慈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吕汝洁
摘
要:慈善文化建设,已被国家列入思想道德建设和精
神文明建设的部署与规划。因此,开展慈善教育,培养学生善良人格,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教育举措。本文就目前慈善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学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的意义和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慈善教育三方面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慈善文化;慈善教育;慈善习惯
我们常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见扶危济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慈善文化的体现。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主要精神支柱。慈善文化建设,已被国家列入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与规划。因此,开展慈善教育,培养学生善良人格,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教育举措。
一、目前慈善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在目前,不少学生谈到献爱心,就认为是给有困难的人捐钱。一些学校期望通过慈善义卖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心,往往收效甚微。并且根据中国公益慈善研究调查,中国大多数慈善家的慈善思想还有很多局限,他们都以为捐钱就是慈善,这是原始的粗放的慈善思想,真正的大慈善是慈善教育、爱的教育。爱心教育,不是靠一次义卖募捐、一次去老人院服务就能完成的,而是从小的、长期的、贯穿教育始终的。如果我们把慈
捐钱善思想根植于下一代身上,那么要不了多少年,慈善不再需要“号召”,慈善就变成了一种自觉和习惯,到那个时候,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晚宴就是多余的了,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就真正的和谐了。
二、学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的意义
学校慈善文化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慈善文化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启蒙性、引导性、整体规划性等。启蒙性是指在社会化的早期就使儿童接受系统的慈善文化的熏陶,通过学校慈善文化教育普及慈善知识,使人从幼儿时期就学习有关慈善的知识,懂得爱心、关怀、利他、感恩等道理,引导学生的慈善
意识由萌芽到逐渐成熟,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就会将朴素的慈善感情逐步内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成慈善品德,最终能够积极、自愿地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引导性是指学校发挥社会化的功能,把社会主导的慈善理念、弘扬的慈善行为等文化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慈善意识,进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慈善行为。整体规划性是指根据人成长的阶段和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规划学校慈善文化教育目标,形成阶段衔接、内容贯通的教育体系。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不同教育阶段,设计梯次上升的不同的慈善教育目标,开设不同的慈善课程,进行不同的慈善活动,培养学生相应的慈善表现(行为和观念)。
104
管理动态
三、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慈善教育
1.从小灌输爱的理念,因为等人成年了,再教育他奉献爱心为时已晚,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从小
在孩子心中播种爱心的种子。
我班的班训就是“励志扬善”,我每个星期规定三次给全班学生做15分钟的演讲,内容围绕着爱心奉献和与人分享,有的时候是一些个人经历,有的时候则结合了民间故事。通过不停地灌输,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拥有的一切不是理所当然得到的,应多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其次,学校应当经常对学生进行慈善方面的教育与诱导,为学生在家庭与社会上的慈善活动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与精神奖励。学校的各种集会都要不遗余力地宣传这方面的典型事例与典型人物,播放这方面的影视片,张贴有关爱心方面的名言诗画,竭力营造这方面的氛围,让爱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校园的上空。在形式上要尽量做到生动活泼,与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相适应,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以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让这种圣洁的精神追求变味变质。
2.积极把握慈善教育契机,释放学生的慈善爱心,并让孩子们的爱心进入公众的视角,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如,每年的慈善一日捐、植树节、老人节等节日我就采用情境渲染、集会捐款、宣传摄像、赴患者家看望等形式,让学生既踊跃捐款又真情毕现,豪气冲天。在2011年慈善日来临之前,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慈善知识竞赛。竞赛围绕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慈善事业法律法规、慈善章程、慈善文化、慈善理念和慈善故事等相关知识展开,活动有效提高了师生们的慈善知识,对慈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
此次慈善知识竞赛广泛宣传了慈善事业,使慈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慈善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慈善知识竞赛结束后,爱心热潮感染了在场的每位学生,全班学生纷纷参与到爱心捐款活动中。让我们齐心协力,与爱同行,播撒爱的种子,让慈善之花开满整个校园。
3.每周参与学校与社会服务
教学生将爱心付诸行动,应该是中小学慈善教育最倡导的方式。“献爱心,不是口头说说,而应行动起来”。从七年级起,我班的每个学生每周都必须参加学校或社会服务。我积极给学生搭建平台,如帮学校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在中考复习和考试期间志愿打扫九年级教室。经过学校推荐,她们会去敬老院协看护老人,或去照顾智障或失明人士,或给低收入家庭的小孩补习。“做的事情其实挺简单,但在帮助人的过程
中,我体会到了乐趣,发现自己是非常幸福的。”学生们经常这么说。
4.记录自己服务心得
我班级里的每位学生都有一份爱心记录本,上面记录的是她们中学3年中参加过的各类慈善和志愿者活动。虽然学校不会特别开设慈善教育课程,但会将教育融入活动和实践中。“每位学生从第一次起参加慈善和志愿者活动服务,就要学着记录,让她自己掌握自己在做什么”。写爱心记录本,不能简单地写“
×月×日在×照顾老人”等,而是要具体地记录:慈善和志愿者活动的体会、服务对象的反馈等。这本记录本,我都作为每个学期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5.建议将慈善纳入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体系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大都流于形式,或是由于评价条款过细而实施起来烦琐,或是干脆不进行评价只以学习成绩定优劣。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我国的基础教育已渐渐由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开展慈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思路。各学校也应及时将孩子们的慈善经历载入他们的成长记录袋,以此作为孩子们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品德评价依据。学校虽然存在着地域经济偏差,但这不应当成为阻止我们开展慈善教育的借口。爱心不分贫富,奉献不分大小,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让孩子们养成这么一种习惯,使他们心灵多一份自豪。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简单行事,更不可硬性摊派,或者评比排队,使得这种高尚的情感庸俗化与功利化,而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当然,慈善习惯的养成仍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中作为人类美德与知识才干的孵化器,学校应当是充满爱、宣扬人文关怀、成就美好人性的摇篮。在我们慈善教育实施过程中,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都要将慈善作为一种习惯传承下去,而不只是一时行为,这是慈善教育的初衷。如果孩子们从
小就拥有慈善的意识,形成习惯并长期执行,然后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这就会形成慈善的良性循环。“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在西方广泛流传的人生哲学名言,无疑是对传承慈善习惯的优美诠释。学校不是慈善机构,但它应当是培养慈善心肠的沃土!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第三中学
)10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