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来源:新华网)
我1972年出生在中国中部,于1989年考进大学,当时国家正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高考那年我们省有10万考生参加考试,而我一举夺得第一名。这样,我才有机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我选择的专业是国际金融。但当时其实我连国际金融是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很多优秀学生都在学这个专业。
1998年,我申请到美国的大学读研究生,而那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到海外学习。我可以到很多相当优秀的学校就读,但是我选择了耶鲁大学。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这是我父母唯一听说过的外国名校。在整个中国,耶鲁也是人们都知晓并且尊重的名校。这也是我想回馈耶鲁大学的原因之一。耶鲁帮助中国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很多都曾在耶鲁受过教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互助的关系都是单向的,所以我极想改变这一点。
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一点也不夸张。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
金融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在管理学院上学的时候,我离开过一年并回国创办一个网络公司。后来网络泡沫破灭,我又回到了学校。我曾经在耶鲁投资办公室和华盛顿新兴市场管理机构工作过,这些经历对我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我在捐钱2005年又回到了中国,开始了我自己的投资基金。我们以3000万美元起家,而现在我们的总资产已经达到25亿。我创办的公司名字HillhouseCapitalManagement(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以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命名的,而且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基金。
二、张磊回应向耶鲁大学捐款事件:耶鲁改变我一生
陈一舟
据证券时报报道,“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这则新闻引起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一时间,捐款人张磊被网友展开“”。不少网友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
作为耶鲁大学毕业生,张磊先生向母校捐款,出于感恩心理,有何不可?又与爱国不爱国何干呢?假如“向耶鲁捐款”就是不爱国,那么,那些向中国大学捐款的外国人的行为又算什么?
教育没有国界,捐款兴学与国籍、种族无关,只与教育和文化有关。1919年,美国人司徒雷登受命在北京筹建私立燕京大学,筹款成为他主要的活动之一。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在美国募捐到的大约有250万美金,成为燕京主要的经济来源。1927年,军阀孙传芳好奇地问司徒雷登,“为什么你们外国人要给中国大学捐款呢?”司徒雷登回答:“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如果把各个民族的文明融合为一体,那么就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同古老的中国文化合作,以帮助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司徒雷登似乎该叫美国的叛徒了。
很多人愤愤不平。其实,如今向外国大学捐款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学业有成的华人,何止是一个张磊。作为一所私立大学,耶鲁大学的经费主要依靠校友捐款。校友为何会捐款?校友怎么肯捐款?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耶鲁将校友捐款所得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其中一部分用在了缴纳不起高额学费的贫困生身上。据报道,从2000年起,耶鲁开始对希望攻读本科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推出一揽子经济资助。家庭收入低于4.5万美元,不用付一分钱学费;即使家庭收入超出4.5万美元,也只需支付学费的10%到20%。
我无意以“张磊向耶鲁捐款”为例证,去反衬国内大学的某种现实“失落”,但一笔笔慈善助学
款不断流向国外而不是国内,这或是个人选择的自由,但整体而言,还是折射出国内大学缺乏应有的助学吸引力——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国内大学为什么难以引发学子感恩回报的热情。这原本是一个教育命题,却被一些人上升到了爱国的高度,这种狭隘的解读,实在是令人感觉匪夷所思。
三、冷眼向洋:张磊为什么不向祖国母校捐款
何亮亮 (凤凰卫视评论员)
“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1月8日,环球网的这则新闻,在内地媒体广为报道,引起内地众多网民的热烈讨论。张磊立刻被网友展开“”。不少网友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 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也有网友认为,张磊支配自己所赚得的钱根本无可厚非。
张磊当年是“高考状元”,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国际金融,2002年从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在纽约创办资金管理公司。他显然赚了大钱,因此能够向耶鲁大学捐献巨款。
张磊用自己的钱,向谁捐款,当然是他自己的权利,别人不能干涉。为什么张磊不给自己中国的母校捐款?关键是张磊捐款给耶鲁的原因:是耶鲁改变了他的人生。显然中国内地的教育,无论是张磊曾经就读的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张磊的例子毕竟发人深省。
中国内地的教育制度刚性化为应试制度,学生从小就被灌输要读名校、读重点大学,孩子们不快乐,教师辛苦,校长压力大,家长们压力更大。这样的教育体制,固然培养出世界上最多的大学生,却无助于中国的创新,也无助于整个社会文明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学校(特别是大学)的官场化,也使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国际上仍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并列。
张磊只有三十多岁,他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向美国最著名的大学捐出了该校最高的个人捐款,此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内地引起的反响,主要集中在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反思。其实中国国内的富豪,又有几人向自己的母校捐款呢?是否也与张磊有同样的想法,那就是不感激母校?
大学成风,成为行业,教授剽窃已经不是新闻,一切以升学率作为标准。应
试教育不好,谁都知道,但就是无法改变,长此以往,等中国留美毕业生为美国名牌大学捐款也不成为新闻的时候,就更令人无奈了。
四、张磊为什么把钱给了耶鲁
薛 涌(《新闻晨报》2010年01月12日)
中国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万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的新闻,一时间在国内石破天惊。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公司展开“”,有人怒称,“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调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地震等事件中并没有表现等等。一个吃里爬外的形象跃然而出。
我们夫妻二人都是在耶鲁接受了博士教育。读到这则新闻,心情实在有点复杂。老实说,如果我们有张磊的能力,也许确实会优先考虑给国内捐款。几年前耶鲁就有毕业生在《纽约时报》写文章,说自己就能捐那么几十万,给了耶鲁,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但是,如果同样的钱给了非洲,不知道能救多少条人命。你会怎么选择?
但是,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又对张磊的行为感到理解。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
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口”。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意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还给将近一万的生活费,一共三万多美元。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有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国。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社会不够一定年限者,要想出国,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了以后才行。最终,我们几乎是倾家荡产才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的教育投资全都还清。
后来,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可谓周到至极。比如,我只需缴一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还能在学校听两门课。我正是利用旁听的机会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到硕士课程,直至日后拿到博士。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
张磊的经验是怎样的,我不得而知。但是,分析一下美国的教育模式和中国的差异,也许能够从一个侧面解读张磊的行为。
美国的名校,特别是常青藤,现在大多靠校友吃饭。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你要是穷光蛋,学校就把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而且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入学后,学校对你无微不至。特别是本科生,有时让我感到学校活像个惯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学生是谈恋爱的最佳年龄,学校竭尽全力为此创造条件,甚至在招生中采取倾斜政策,保证男女平衡。如果你在大学里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学校最高兴不过的。人家期望的是,你们夫妻一辈子都会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日后家里有需要,你当然会想到拿钱“贴补家用”。
学校靠校友,对毕业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们毕业后耶鲁选校董,每次都把选票寄来,并且反复通过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就是校董事会任命的,谁进董事会,又要由校友投票决定。所以,我们拿的并不仅仅是一张耶鲁的文凭,而且是一个当家作主的身份。
除了上述这些“谦卑”之举,美国名校也有“牛气”的地方,这种牛气就在于他们相信: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
是法学院等)的做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两条:第一,在我们这么优异的地方毕业后,你放弃高薪而从事低薪的公益事业,那就算我们学校为社会作贡献了。第二,如果你真没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对你说“对不起”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着向你要钱呢?
五、面对张磊的捐款,我们该有怎样的反思
叶青林 (来源:人民网)
面对张磊对耶鲁大学多达888万的巨额捐款,国人大有肥水流向外人田的无奈和愤怒,网络上由此而来对于张磊“不义”的指责之声和声讨声自然也是不绝于耳。这样的声讨无非是基于当前国内教育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薄弱这样一个现实,在此情况下,张磊没有将钱捐给国内反而给了资源相对充裕得多的耶鲁大学,如此一来,民众的愤怒变得有理有据,且质疑看似也理直气壮了。
但是捐款毕竟是个人意愿之举,他人无权左右,因此,这888万多美金是任凭国人怎样质疑也不会如我们所愿那样回馈到国内教育中来。然而,当我们解读张磊的捐款理由时,就
有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了。张磊说,是耶鲁改变了他一生,他创建的HillhouseCapitalManagement就是以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命名的。
通过张磊的话语,我想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其捐款的动机了。耶鲁的谆谆教导抑或醍醐灌的教育改变了他的一生,那么,回报母校、捐款助学无疑成了最好的选择。于此,张磊的捐款不仅不是“不义”反而是知恩报德的“大义”。而我们则需自问,为什么改变其一生的不是国内高校,而会是耶鲁,为什么值得张磊报恩的是耶鲁而不是培养其十多年的祖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