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时间】第2418期:左肾皮质成人型肾母细胞瘤
左肾皮质成人型肾母细胞瘤
【病史摘要】
女,70岁。反复腰痛半个月。2型糖尿病。既往有慢性尿路感染史,乳腺癌术后25年。B超提示左肾肿块
【影像表现】
CT平扫(图A)示左肾上极后部肾皮质及包膜下一大小约2cm×2cm,部分向外生长的稍高密度类圆形结节影,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增强动脉期(图B)结节轻度强化,强化欠均匀。静脉期(图CE)和延迟期(图F)病灶持续中度强化,但程度较正常肾实质明显低,病灶与肾实质分界更清晰,内部密度趋向均匀。病灶虽部分外生,但未突破肾包膜。左肾盂、肾盏、肾周脂肪囊、肾筋膜未见异常,肾周血管及椎旁结构未见异常,腹膜后无肿大淋巴结。
【影像征象分析】
病变定位于左肾上极,病灶小,境界清,中等血供,无显著特征性,肾良性和恶性病变均可出现类似影像表现。
1.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临床上多无症状。病灶常多发,也可单发。多数位于肾皮质,常在包膜下。病灶多数小于2cm,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本例有乳腺癌手术史,影像表现除平扫密度稍高外,均与转移瘤相似。
2.小肾癌病灶直径小于3cm的肾癌称为小肾癌。肾癌多见于老年男性,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血尿、腰部疼痛和腹部包块。多呈圆形、椭圆形,密度均匀,平扫密度等于或稍低于肾实质,边界清晰。少数病灶轮廓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多数肾癌富血供(以透明细胞癌居多),少血供相对少见(以颗粒细胞癌为主),无血供的罕见。增强时富血供肿块增强明显,肾动脉期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密度等于或高于肾实质,肾静脉期或延迟期肾癌密度下降低于肾实质,呈“快进快出”的特点。晚期有转移征象。本例虽无“快进快出”征象,但形态、密度和临床都不能除外少血供肾癌的可能。
3.肾母细胞瘤是小儿腹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少见于成年人。肿瘤较小时位于肾皮质靠近包膜处,常生长迅速,可直接侵犯或挤压肾组织,突破肾包膜侵入肾外组织。平扫肿瘤密
度显著低于正常肾实质,密度不均匀,偶有钙化。肿瘤血供不丰富,增强后与相邻正常肾实质密度差异增大。常有肺、肝、脾等远处转移。.
4.淋巴瘤淋巴瘤浸润肾常为多发占位病灶,密度低于正常肾实质,高于囊肿,轮廓不清,多数不增强,若增强则常呈持续性轻度强化。单发结节型为肾淋巴瘤特殊类型,常与其他单发病灶鉴别困难,如发现其他区域淋巴结肿大,有助于鉴别诊断。
5.肾平滑肌瘤罕见,多见于女性,常位于包膜下皮质内。患者常无症状,病灶增大可引起相应的血尿、腰痛等症状。肿瘤可为囊性、囊实性或实性肿块,增强后实体部分呈均匀轻度强化。
6.后肾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多见。多位于靠近包膜的肾皮质处,生长缓慢,约12%的患者出现红细胞增多症。病灶密度稍高于肾实质,增强后病变强化轻微。
7.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般起源于肾实质。不伴有结节硬化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灶常较大,单侧、单发为主,女性多见。脂肪含量少或无成熟脂肪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密度均匀,增强后肿块呈均匀强化,皮质期和髓质期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肾皮质强化程度,延迟强化高于肾实质。
8.肾嗜酸细胞腺瘤病变多位于肾皮质,隆起于肾轮廓之外,外形光滑整齐。CT平扫与增强表现多样。大于3cm的病灶多有包膜和中央瘢痕;小于3cm的病灶多呈均匀等或稍高密度,内部鲜有瘢痕,增强均匀强化。
影像诊断:左肾占位性病变,①首先考虑良性肿瘤,腺瘤可能大;②小肾癌或转移瘤待除外。
【最后诊断】
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肾上极内侧,凸出肾表面,直径2cm,无向外侵犯表现。
病理:大体,肿块有包膜,切面实性,质嫩。镜下,肿块内大部分上皮样细胞呈小管状及乳头状排列, 可见幼稚黏液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病理诊断为肾母细胞瘤(上皮型)。
【讨论及误诊分析】
成年人肾母细胞瘤(Adult Wilms Tumor,AWT)是罕见的成年人肾恶性肿瘤,女性多于男性,75% 发生于年龄小于30岁的患者,症状轻或无,腰腹部肿块常为AWT首发症状。其病
理基本组织学特征是发育不全或胚胎性的肾小球、肾小管结构伴有不成熟肉瘤样间质,有时仅见胚基样组织和上皮样组织,甚至只有单一组织组成。AWT因生长迅速,发现时多较大,呈边缘清楚、膨胀性生长及密度不均的囊实性肿块,单纯囊性或实性者少见,CT平扫肿块以低密度为主,增强不均匀中度强化。
本例与AWT常见CT表现明显不符。本例为较早期的AWT,对早期的AWT文献尚未见报道,对其影像学特征缺乏认识。但本例在良恶性定性上出现重大偏差,其教训值得思考。
18成人
肾实质性肿块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少数是良性肿瘤和炎性病变。鉴别良、恶性在临床上至关重要。提示恶性的常见征象有:①与正常肾实质界限不清;②肿块突破肾筋膜;③肿块内有钙化;④出现淋巴结转移及静脉受侵征象等。本例表现为位于包膜下肾皮质区小于3cm的实质性肿块,边缘光整、形态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肿块内未见钙化、增强前后病变密度较均匀,并且出现杯口征(病变突出肾外处的病灶旁肾实质,呈拱状凸出于肾轮廓线以外者,为杯口征阳性。有研究显示出现该征提示病变良性生长方式的概率较大),上述征象均提示本例为良性病变可能大。但病理结果显示AWT。因此,对于局限于肾筋膜内的局灶性病变,传统认为诸如直径小于3cm、境界清晰、包膜完整等所谓倾向良
性的征象,对其良恶性鉴别的作用不大,此已被大量的临床病例所证实,必须联合多种影像检查,综合分析,以免因误诊而延误或过度。对于直径小于3cm的肾内小病灶,即使没有丝毫恶性征象,或呈现某种良性肿瘤的典型影像表现,也必须短期(1个月内)复查。DSA进一步检查对AWT诊断有较大帮助,诸多研究认为,AWT肾动脉造影显示为少血管性肿瘤,供养血管纤细,排列较整齐,伴有纤细弯曲、呈波浪状的新生血管伸入肿瘤内,即呈现为“蔓藤状”或“细面条状”血管的典型表现,同时无动静脉瘘的现象,若出现上述DSA表现,则75%80%可能为A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