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母爱,是把苦难的铁磨成幸福的钥匙
⼈不能没有爱,尤其是没有所爱。不能被爱固然可怕,但如果你爱的本能⽆以寄托就更可怕。假如不能被爱是⼀条⿊暗的⼩路,燃着爱的⼼还可以照耀着你前⾏,但倘若全⽆所爱,便如那绵绵的秋⾬,把你的⽣活打的僵冷。——史铁⽣《命若琴弦》
史铁⽣(1951年1⽉4⽇—2010年12⽉31⽇),中国作家、散⽂家,出⽣于北京,毕业于清华附中,是⼀位⾝残志坚的卓越作家。史铁⽣在寂寞的轮椅中进⾏创作,⽤沉稳⽽有⼒量的语⾔将他与命运不懈地⽃争呈现在读者⾯前。他追求"⾯对灵魂的写作",⼀如既往地思考着⽣与死、残缺与爱情、写作与艺术等重⼤问题。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命哲理。史铁⽣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作品《⽼屋⼩记》获⾸届鲁迅⽂学奖。
以前的史铁⽣,很健康,壮得可以抬起⼀个装满⽔的⽔缸,还是清华附中的学霸,若不是1972年的⼀场暴⾬,他早就是清华⽂理双全的男神。这场浩劫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本来只是着凉,没想到在陕
西农村那种医疗条件缺乏的农村⾥,双腿竟然感染导致瘫痪。他变得喜怒⽆常,举⽌疯狂。他曾青筋暴起,指着医⽣⼤喊:你若是不治好我,我就拿⼑劈了你!史铁⽣有过⾃杀倾向,三次⾃杀未遂。是母亲对他的⼨步不离,百般忍耐,悉⼼照料感动了他。
史铁⽣有⼀篇著名的作品叫《我与地坛》:
母爱是“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个怎样的难。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不懂得理解⼉⼦的母亲。她知道我⼼⾥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我出去⾛⾛,知道我要是⽼呆在家⾥结果会更糟,但她⼜担⼼我⼀个⼈在那荒僻的园⼦⾥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回来⼜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终于不敢问,因为她⾃⼰⼼⾥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时,她便⽆⾔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史铁⽣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消失了。这⼀点⼩⼩的细节,正常⼈注意不到,这⼀种默默的伟⼤的母爱。《我与地坛》名字虽看似与地坛有关,但更多得是写他的母亲。在他失去双腿的那段时间,他郁闷、逃避、⼼灰意冷,终⽇独⾃⼀⼈推着轮椅
到地坛去,在⽼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边默坐、呆想。然⽽这却给母亲出了⼀个难题。她知道他⼼⾥的苦闷,知道不该阻⽌他出去⾛⾛,但她⼜担⼼他。有时,史铁⽣在院⼦⾥呆得太久了,母亲就会来他。对于他的出⾏,母亲⽆时⽆刻不在惊恐担忧,正如作者所说: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明⽩,母亲这是在⾃我安慰,⾃我祷告。是给我的暗⽰,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长逝以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神不定坐卧难安,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对于史铁⽣的母亲来说,她有⼀个长到⼆⼗⼏岁忽然瘫痪的⼉⼦。她情愿把痛苦加注在她⾃⼰⾝上。她⼩⼼翼翼的顾忌着史铁⽣悲痛的⼼,即使那时的她正⾝患肝病,却更加担忧孩⼦的未来和他的⼼结。《我与地坛》巧妙地表现出母爱的⽆私,也让我知道母爱不需要轰轰烈烈,其实也可以像淡茶那样,平淡中流露真情,越品味越⾹浓。⽂中史铁⽣对逝去母亲的那种怀念与敬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母亲的去世,也许是史铁⽣最⼤的遗憾。在她去世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让⼈动容。作者所刻画的母亲形象深⼊⼈⼼,就像世上千千万万的母亲⼀样。我也会从中读懂史铁⽣的忏悔与悔恨,在⽣活中不留遗憾。其实对于史铁⽣,最⼤的打击并不是他⾝上的病痛,⽽是他的母亲没有等到他的成功就离去了。他感到⼗分惭愧,因为他不能让他母亲少操劳,反⽽使得他母亲艰⾟地为他奔波劳累,他只能⽤⽂章来表达对母亲的敬爱。在我们当今的⽣活中,有多少⼈能真正体会母亲对我们的爱?史铁⽣的孝顺也促使着我也要好好地珍惜、孝顺我的母亲。铁⽣的⽂章让⼈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了⼀次对⼼灵的搜索和对⽣命的诘问,对⽣命的意义⼜加深了理解。
在双腿刚刚瘫痪的时候,⽣命对于史铁⽣⼏乎已经失去了任何吸引⼒。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来跑,就算能磨磨蹭蹭的⾛我也不想再活了。”史铁⽣在⼀篇题为《合欢树》的⽂章中写道:“我坐在⼩公园安静的树林⾥,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
‘她⼼⾥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穿过。”史铁⽣说,正是这样的爱,耽搁了他的死亡。
我们每个⼈,都不得不拜服于他的执着。从他双腿瘫痪⾛上写作之路起,⽆论多么艰难的境遇,他都坚持他的写作。在⼈⽣的⼤部分时间⾥,⾝体都被限定在轮椅上。如史铁⽣⾃⼰所说,职业是⽣病,业余在写作。“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塌地⼀辈⼦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
要为活着到充分的理由。”听来,令⼈唏嘘。
史铁⽣由关注⾝体的残疾到关注精神的残疾,再到对⽣命意义的探索,建⽴起⾃⼰近于宗教的虔诚信仰。残疾,打在史铁⽣⾝上最深刻的的印记,也许就是残疾。常常听⼈说,史铁⽣之所以善于思考,是因为残疾,是因为他被困在轮椅上,除了思考便⽆事可做。他瘫痪后,便回了北京,⼀边养病⼀边坚持写作。在延安陪农民劳作的那⼀段时间⾥,史铁⽣⾝体状况还算不错,偶有病痛。从他的中篇⼩说《遥远的清平湾》⾥,我们是能够读出那种快乐的,⾝体健全的快乐。对于⼀个残疾作家,你没法
不向他致以敬意,向他的顽强致敬。史铁⽣的⽂字朴实⽆华,读来却有⼀种⼒量,不断地敲打你的内⼼深处,让你感动,让你热泪盈眶。也因为残疾,所以才成了那样的史铁⽣,成了⽤残缺的⾝体追逐健全思想的史铁⽣。假如他不是⼀个残疾⼈呢,他就肯定不会成为现在这个史铁⽣。所以⾝体的残缺造就了他灵魂的完整。诚然,如果不是残疾,他也许不会⾛上写作这条路,关于残疾,史铁⽣⾃⼰有⼀个清晰的认识:“⼈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史铁⽣这么说:⼈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他就是这么顽强地弹好了⾃⼰的这⼀张被“拉紧”的⼈⽣。他⽤⾃⼰的⼀⽣告诉我们,或许你会遭遇⽣活⽆情的对待,但是,总还是会有希望的。他在⼈⽣的后半段写了很多关于宗教、信仰、⽣死的体悟,有⼈看不懂,有⼈却看得泪流满⾯。或许就是因为残疾,才让史铁⽣能毫⽆遮掩地写下⼀本⼜⼀本描写残缺的⼈内⼼纠葛的⽂字。
可是何为残缺?我们每个⼈都有残缺,史铁⽣残缺的是⾝体,⽽我们残缺的可能是长相、可能是⾝⾼、可能是家庭、可能是⼼灵。没有⼈能⼗全⼗美。
史铁⽣选择⽤温暖去⾯对苦痛。他经过了这些挫折有了这些经历写出的⽂章才这么打动⼈⼼。或许是他的⽂章总让我们想起⾃⼰,想起他⼈。我们都在时光的罅隙⾥苟延残喘,可是我们都还有⼀个平凡⽣活中的英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