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重点学校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1.(8分)初一年级开展“致敬经典,青春飞扬”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准备在校园上发布活动宣传稿,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塔高水长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是 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圣地符号。延安塔高,是革命之塔【甲】精神之塔【乙】延河水长,革命文艺源远流长。①延安精神是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指引着中国人民不邂奋斗的方向,为文艺之舟照亮前方的道路。
②在这里,光未然谱写了《黄河大合唱》,发出气冲斗牛的怒吼:在这里,写下了名篇《沁园春•雪》,抒发了慷慨激昂的壮志……前辈们用炽热的爱国心、坚韧的报国志,为祖国山河竖起一道抵御外侮的屏嶂,将殷红的热血洒在深爱的土地之上。③延安孕育了革命,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④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1)请你用正楷字书写标题“塔高水长”四个字。(2分)
(2)同学对文段中加点字的字音和画波浪线字的字形有疑惑,请你帮他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A.“邂”应写作“泄”。
B.“炽”应读作“zhì”。
C.“嶂”应写作“障”。
D.“殷”应读作“yīn”。
(3)下列有关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将延安精神比作灯塔,写出了其指引作用。
B.②句使用成语“气冲斗牛”展现了诗人对黄河的盛赞和磅礴的爱国激情。
C.③处“延安孕育了革命”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延安是革命的发源地。
D.④句使用成语“可歌可泣”热情赞颂了革命英雄们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4)小语对【甲】【乙】两处应使用哪种标点不确定,请你选出恰当的一项 (2分)
A.【甲】顿号 | 【乙】分号 |
B.【甲】顿号 | 【乙】逗号 |
C.【甲】逗号 | 【乙】句号 |
D.【甲】逗号 | 【乙】逗号 |
2.(6分)阅读回答问题。
宝塔光辉,映照未来,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薪火相传的。延安精神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在,也属于将来。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动力,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必将激励青年笃行不怠、砥砺奋进,以坚强意志迎难而上,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踏上新征程,向着光辉未来勇毅前行。
(1)同学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砥砺”的义项有:①磨刀石;②磨炼;③勉励。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你认为“砥砺奋进”在这里的意思是: 。(2分)(2)小
明到了《七律•长征》书法作品作为文稿配图,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注]书法作品的内容为: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A.笔法遒劲有力,气势磅礴,显示出作者不畏艰难的昂扬斗志。
B.字体大小参差,方正端庄,体现了红军战士乐观的革命精神。
C.运笔自然流畅,线条奔放,表现了革命队伍破除万难的决心。
D.用笔收放自如,一气呵成,展现了革命领袖豪迈洒脱的气概。
(3)同学们用对联形式写出活动感受,横线处填入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上联:忆① ,风雨兼程磨炼②
下联:看今朝,③ 铸就辉煌
A.①过往 | ②精神 | ③苦乐同享 |
B.①过往 | ②意志 | ③寒窗苦读 |
C.①往昔 | ②精神 | ③寒窗苦读 |
D.①往昔 | ②意志 | ③苦乐同享 |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3.(8分)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2) ,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蕴含哲思,表明经过努力就会有新天地的名句是① ,② 。
(4)《陋室铭》中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① ,②望岳原文 。
(5)请你写出两句抒发个人志向的古诗词:① ,② 。
4.(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望岳》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烘托泰山绵延不尽、高耸入云的特点。
B.《望岳》尾联写登山之意,诗人从望岳到登岳,终于“登泰山而小天下”,似写登山,实为
明志。
C.《登高》中“急”和“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刻进入诗人所营造的凄清悲凉的氛围中。
D.《登高》情景交融,诗人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读来令人感慨。
(2)两首诗都是杜甫远望感怀之作,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杜甫在《望岳》中望泰山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景象,顿生① 的豪情壮志;在《登高》中则由眼前所见“② ”的萧瑟寂寥之景,生出独在异乡、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绪。(2分)
5.(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乙】
莲之为物,爱之者或以臭味①,或以芳泽,未有能知其德者也。自周子②为之说,而人莫不称其德矣,然未及其才也。
窃见用之大者,实与根可以供笾豆③,可以充民食,可以疗疾疢④,细至叶须茎节,无一不可资人采择者。卉之中,根之美者叶或弃,落其实者干有遗,求其兼善,盖罕及焉。而又阳煦已盛,厥荣渐敷,阴节未凝,蛰藏早固⑤,合乎君子进退出处之义。予故匪⑥惟爱之,益用敬之,而引焉环堵⑦间,备师友云。
(选自《后爱莲说》)
注:①[臭(xiù)味]:气味。②[周子]:即周敦颐。④[笈 (biān)豆]:古时祭祀和宴会用
以盛食品的竹器。④[疾疢(chèn)]:疾病。⑤[厥荣渐敷,阴节未凝,蛰藏早固]:干枯的枝干渐渐舒展,夜晚的时候不能形成,蛰伏在早晨开放。⑥[匪]:非,不。⑦[环堵]:狭小简陋的居室。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之者或以臭味/天壤之别
B.香远益清/益用敬之/老当益壮
C.自李唐来/自周子为之说/自言自语
D.可爱者甚蕃/可以充民食/不可一世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翻译:(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理解:作者从体态的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象征着君子通达正直,不拉拢勾结的美好品质。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翻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理解:莲花不像菊花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像菊花和牡丹两类人的不满。
C.卉之中,根之美者叶或弃,落其实者干有遗。
翻译:花当中,根漂亮的,叶子或许会被丢弃,采摘果实后茎干就被遗弃了。
理解:通过描写大部分花卉的根和叶子、果实和茎干难以两全其美,同时都有价值的情况,表达了“兼善”的难得。
(3)两文同是写莲,《爱莲说》通过描写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征,表现自己① 的品格;《后爱莲说》则是通过写莲花可嗅、② 、③ 的实用价
值和生长过程,赞颂了莲花德才兼备的品质和④ 的美德。(4分)
三、名著阅读(共5分)
6.(5分)茨威格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请你从读过的一部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关的情节加以印证。(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21分)
7.(9分)阅读《石崖上的枣树》,完成问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可
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看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
“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