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跨越与陌生的困难感:张枣诗歌的语言:张枣镜中赏析
张枣的英年早逝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第三代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到了需要用带有总结性的眼光去审视和评价的时候了。给一切下定论无疑为时尚早,但第三代诗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的疑问却必须迟早要面对。
在第三代诗歌的谱系中,一个具体的“第三代诗人”本身处于什么座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结构中为我们呈现出怎样的历史风景。在这个结构里面,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张枣这样一个诗人?
一、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的重要差别在于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第三代诗歌很可能是夸大了自己同意识形态的距离,在这一点上,它可能要感谢朦胧诗。实际上,第三代诗歌不可能脱离意识形态的背景,只不过朦胧诗在语言上帮他们承担了意识形态的重负。同意识形态语言进行斗争并因而受到意识形态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是朦胧诗的张力所
张枣的英年早逝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第三代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到了需要用带有总结性的眼光去审视和评价的时候了。给一切下定论无疑为时尚早,但第三代诗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的疑问却必须迟早要面对。
在第三代诗歌的谱系中,一个具体的“第三代诗人”本身处于什么座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结构中为我们呈现出怎样的历史风景。在这个结构里面,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张枣这样一个诗人?
一、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的重要差别在于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第三代诗歌很可能是夸大了自己同意识形态的距离,在这一点上,它可能要感谢朦胧诗。实际上,第三代诗歌不可能脱离意识形态的背景,只不过朦胧诗在语言上帮他们承担了意识形态的重负。同意识形态语言进行斗争并因而受到意识形态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是朦胧诗的张力所
在,并由此带来朦胧诗的历史成绩。第三代诗歌不过是顺理成章地再进一步,在不同的方向上摆脱了意识形态语言的修辞惯性,因而确立了自身作为“第三代”的诗学身份。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第三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语言区别于朦胧诗歌的语言。朦胧诗歌被第三代诗人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语言的对立面,因而它难以摆脱意识形态的痕迹。第三代诗歌整体上不愿意再充当这一对立存在的形象。因此,与其笼统地按照第三代当初各自形成的刊物或团体来命名他们,不如按照他们各自的语言特征来重新将他们归队(我们并不排除其他划分方法)。比如我们可以把于坚的诗和杨黎的诗从“口语”这个概念上大致地放在一个方向上,而当初“非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周伦佑确实因为对语言的强制性使用而可以放在另一种诗学空间里。这种划分暂时还只能说是一个构拟,更细致的工作需要留待以后。这里我们只能在这个前提下简略地勾画出张枣诗歌语言的特征。
二、语言的跳跃:张枣诗歌中古典意象的再生。
张枣作为第三代诗人一个重要代表,其诗歌地位首先是由著名的《镜中》来确定的。这首诗呈现出一种奇怪的内在悖论,或者说,丰富的张力。它要写的是一个古典女子的形象,但这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第三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语言区别于朦胧诗歌的语言。朦胧诗歌被第三代诗人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语言的对立面,因而它难以摆脱意识形态的痕迹。第三代诗歌整体上不愿意再充当这一对立存在的形象。因此,与其笼统地按照第三代当初各自形成的刊物或团体来命名他们,不如按照他们各自的语言特征来重新将他们归队(我们并不排除其他划分方法)。比如我们可以把于坚的诗和杨黎的诗从“口语”这个概念上大致地放在一个方向上,而当初“非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周伦佑确实因为对语言的强制性使用而可以放在另一种诗学空间里。这种划分暂时还只能说是一个构拟,更细致的工作需要留待以后。这里我们只能在这个前提下简略地勾画出张枣诗歌语言的特征。
二、语言的跳跃:张枣诗歌中古典意象的再生。
张枣作为第三代诗人一个重要代表,其诗歌地位首先是由著名的《镜中》来确定的。这首诗呈现出一种奇怪的内在悖论,或者说,丰富的张力。它要写的是一个古典女子的形象,但这
一形象却是通过高度跳跃的语言来实现的。
在这首诗歌里,时间变得扑朔迷离,仿佛一件可以随意塑形的东西。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或体验着):时间的重叠(“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时间的双线平行(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时间的静止(“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时间的循环(“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这首诗可以无限地读它,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无尽的阐释,一如在此之前有无数的喜欢一样。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可能这样来理解这首诗,是因为这首诗的语言本身的速度迅捷,张枣轻而易举地将诗歌语言变成一座如梦如幻似假还真的宫殿。我们也许会联想到比如唐玄宗杨贵妃,这些古典诗词中被反复吟唱的故事是如何进入张枣诗歌的文本内部的?
自始至终,“宫殿”这个词张枣没有说出。而且一当被我在此处代替说出,便立刻使得这首诗变得别扭无趣。这正反衬了张枣诗歌意境的空灵性。语言的快速带来的是意境的空灵,不可捉摸。但比这一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即张枣诗歌的意境不是由简单的古典意象重叠来完成的,而是在语言的差异和距离中达到这一效果。语言在张枣的诗歌中具有他想要的速度,而不是一种呆板的、对一些古典意象的生硬抄袭而堆砌出的伪传统僵尸,所以我们才看到了时间
在这首诗歌里,时间变得扑朔迷离,仿佛一件可以随意塑形的东西。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或体验着):时间的重叠(“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时间的双线平行(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时间的静止(“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时间的循环(“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这首诗可以无限地读它,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无尽的阐释,一如在此之前有无数的喜欢一样。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可能这样来理解这首诗,是因为这首诗的语言本身的速度迅捷,张枣轻而易举地将诗歌语言变成一座如梦如幻似假还真的宫殿。我们也许会联想到比如唐玄宗杨贵妃,这些古典诗词中被反复吟唱的故事是如何进入张枣诗歌的文本内部的?
自始至终,“宫殿”这个词张枣没有说出。而且一当被我在此处代替说出,便立刻使得这首诗变得别扭无趣。这正反衬了张枣诗歌意境的空灵性。语言的快速带来的是意境的空灵,不可捉摸。但比这一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即张枣诗歌的意境不是由简单的古典意象重叠来完成的,而是在语言的差异和距离中达到这一效果。语言在张枣的诗歌中具有他想要的速度,而不是一种呆板的、对一些古典意象的生硬抄袭而堆砌出的伪传统僵尸,所以我们才看到了时间
的各种形状。张枣的诗歌语言速度给了这些古典的意象以灵魂,使它们真正地在现代汉语中获得了灵动的身体。这是张枣之所以为张枣的地方。90年代以来,有很多打着“传承传统”的伪古典诗歌,他们深陷于“伪古典”而不自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真正的、能够活下来的古典,注定了是一种创造的产物。张枣无疑已进入能够使他心仪的古典意象和意境在他笔下获得再生的优秀诗人领域。
在张枣的诗歌中,直接将古典意象或古典的言词作为他诗歌主题的虽然不多,但却占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人斯》、《十月之水》,前者被看作张枣的代表作之一。此外还有大量的包含了古典诗歌元素的作品,比如在《祖父》一诗中,我们意外地看到了汪伦。但我们很难把这些诗歌看成是传统古典诗歌的拙劣翻版,而是仿佛看到古典诗歌在他的诗歌中再度获得一次鲜活的命运。
三、跨越界限的语言:张枣诗歌中古典和异域意象的融合。
张枣为什么可能让他的传统意象得以重生?他的语言再生能力从何而来?也许这要得益于他的诗歌资源。他从一开始就不仅仅局限于对古典诗歌的一知半解,对于张枣来说,他面对的
在张枣的诗歌中,直接将古典意象或古典的言词作为他诗歌主题的虽然不多,但却占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人斯》、《十月之水》,前者被看作张枣的代表作之一。此外还有大量的包含了古典诗歌元素的作品,比如在《祖父》一诗中,我们意外地看到了汪伦。但我们很难把这些诗歌看成是传统古典诗歌的拙劣翻版,而是仿佛看到古典诗歌在他的诗歌中再度获得一次鲜活的命运。
三、跨越界限的语言:张枣诗歌中古典和异域意象的融合。
张枣为什么可能让他的传统意象得以重生?他的语言再生能力从何而来?也许这要得益于他的诗歌资源。他从一开始就不仅仅局限于对古典诗歌的一知半解,对于张枣来说,他面对的
传统不再是文言文的诗歌传统,而且还是一种被他内在化了的异域文学传统。深谙异国文学的诗人不少,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翻译和理解问题,而是:一个人如何让这些传统成为他自己的?
在《历史与欲望》组诗里,张枣处理了几则爱情神话。单从故事元素的来源看,它们似乎是对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爱情故事的重写,但是我们从中看不到国界的区别,看不到时间的差异,看不到古典的或异国的情调。张枣并不想简单地通过对一个故事的重述来寄托一种廉价的哀伤或自怜,而这正是无数现代汉语诗歌想要做的事情。如他的题目所述,他也许想讲历史和欲望的主题。简单地把张枣阐释成一个传统文化的守卫者没有太多的意义,不如说在他身上,他把不同的象征体系、故事来源融化为他自己对于爱(或者他所说的欲望)的追问。
这组诗所包含的元素尽管差异如此之大,但张枣确实把它们写成了一首诗歌。这里的“组诗”并非简单的几首诗的排列,而是确确实实就是“一首”诗。在这些诗歌中,我们读到的吴刚不是古典神话中的吴刚,也不是“寻根文化”的现代诗人笔下的吴刚;宙斯也有了脆弱和慌张,他最终的显现也仅仅是回到自己之中,无意伤害,却从一开始注定了伤害。张枣处理了爱或欲望本身的存在形态,而不仅仅是站在爱或欲望之外去赞美或伤感,更不是试图去阐述不同的文明里面爱的关系的差异性。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张枣非常个人化的、但却带有普遍性的追问:死,不
在《历史与欲望》组诗里,张枣处理了几则爱情神话。单从故事元素的来源看,它们似乎是对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爱情故事的重写,但是我们从中看不到国界的区别,看不到时间的差异,看不到古典的或异国的情调。张枣并不想简单地通过对一个故事的重述来寄托一种廉价的哀伤或自怜,而这正是无数现代汉语诗歌想要做的事情。如他的题目所述,他也许想讲历史和欲望的主题。简单地把张枣阐释成一个传统文化的守卫者没有太多的意义,不如说在他身上,他把不同的象征体系、故事来源融化为他自己对于爱(或者他所说的欲望)的追问。
这组诗所包含的元素尽管差异如此之大,但张枣确实把它们写成了一首诗歌。这里的“组诗”并非简单的几首诗的排列,而是确确实实就是“一首”诗。在这些诗歌中,我们读到的吴刚不是古典神话中的吴刚,也不是“寻根文化”的现代诗人笔下的吴刚;宙斯也有了脆弱和慌张,他最终的显现也仅仅是回到自己之中,无意伤害,却从一开始注定了伤害。张枣处理了爱或欲望本身的存在形态,而不仅仅是站在爱或欲望之外去赞美或伤感,更不是试图去阐述不同的文明里面爱的关系的差异性。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张枣非常个人化的、但却带有普遍性的追问:死,不
过是对生的证明。正是这种深层的主题,使得不同文明史中的题材演变为一首现代的汉语诗歌。
如果从诗歌叙述的结尾来看,我们发现其中几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是祝英台和梁山伯,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甚至包括宙斯和米拉,他们都不过是一种既在戏中、又在戏外的存在,他们属于故事世界,同时他们又跳出了这个故事世界,对故事本身加以质疑,从而形成一种文本的自我解构和敞开的空间。诗歌进而摆脱了它自身设定的历史与欲望主题,呈现为一种语言存在物的性质,或者说,诗歌自身的语言性质被暴露出来。语言本身成为张枣诗歌的主题,又或者说,张枣能够超越各种界限的秘密在于,他真正把诗歌首先理解为一种语言自身的艺术。
四、语言的陌生感和困难感:张枣诗歌中现代汉语的诞生过程。
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对语言的艰苦探索,显示出了张枣诗歌的雄心。这种雄心张枣并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他更多地是用文本的不动声要求我们去窥测他的雄心。他是那种向读者设置困难的诗人,尽管他在他的同代人中很早就确立了名声,但是,他要求的是小部分读者,他要
如果从诗歌叙述的结尾来看,我们发现其中几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是祝英台和梁山伯,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甚至包括宙斯和米拉,他们都不过是一种既在戏中、又在戏外的存在,他们属于故事世界,同时他们又跳出了这个故事世界,对故事本身加以质疑,从而形成一种文本的自我解构和敞开的空间。诗歌进而摆脱了它自身设定的历史与欲望主题,呈现为一种语言存在物的性质,或者说,诗歌自身的语言性质被暴露出来。语言本身成为张枣诗歌的主题,又或者说,张枣能够超越各种界限的秘密在于,他真正把诗歌首先理解为一种语言自身的艺术。
四、语言的陌生感和困难感:张枣诗歌中现代汉语的诞生过程。
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对语言的艰苦探索,显示出了张枣诗歌的雄心。这种雄心张枣并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他更多地是用文本的不动声要求我们去窥测他的雄心。他是那种向读者设置困难的诗人,尽管他在他的同代人中很早就确立了名声,但是,他要求的是小部分读者,他要
求他们一起和他进入语言搏斗中。我想他可能期待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够理解他同语言艰难的搏斗。他不关心他的词语的来源:它是一个中国古典的意象呢,还是一个异域的形象呢?这样的疑问或许张枣曾经遇到过,甚至他很可能是深深地热爱过异域的诗歌,才有可能摆脱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困境。很快,张枣来到了事情的另外一方面:他把一切都变成汉语的一部分。在他的写作中,我们看到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词语和词语之间艰难的撞击,看到了现代汉语在他的诗歌中生成的过程。
因此,陌生感是张枣诗歌语言的最明显特征。在《椅子坐进冬天》中,他这样写道:“椅子坐进冬天,一共/有三张,寒冷是肌肉,/它们一字儿排开,/害怕逻辑,天使中,/没有三个谁会/坐在它们身上,等着/滑过冰河的理发师,虽然/前方仍是一个大镜子,/喜鹊收拾着小分币。//风的织布机,织着四周。/主人,是一个虚无,远远/站在郊外,呵着热气,/浓眉大眼地数着椅子……”这首诗是诗集《春秋来信》的第二首,紧随《镜中》,但其获得的名声远远不及后者。除了因为这首诗缺乏普通读者熟悉的古典元素外,这首诗阅读上的困难要远远大于《镜中》,它在描写中悄悄推动叙述,不但把情感的抒发压到了最低的限度,而且几乎使叙述无法被察觉到,有着如杨黎等人式的冷静。但张枣和那些诗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没有把诗歌的难度降低,而是增加了理解的困难。“椅子坐进了冬天”,一开始就让人不习惯,呈现出强烈的陌
因此,陌生感是张枣诗歌语言的最明显特征。在《椅子坐进冬天》中,他这样写道:“椅子坐进冬天,一共/有三张,寒冷是肌肉,/它们一字儿排开,/害怕逻辑,天使中,/没有三个谁会/坐在它们身上,等着/滑过冰河的理发师,虽然/前方仍是一个大镜子,/喜鹊收拾着小分币。//风的织布机,织着四周。/主人,是一个虚无,远远/站在郊外,呵着热气,/浓眉大眼地数着椅子……”这首诗是诗集《春秋来信》的第二首,紧随《镜中》,但其获得的名声远远不及后者。除了因为这首诗缺乏普通读者熟悉的古典元素外,这首诗阅读上的困难要远远大于《镜中》,它在描写中悄悄推动叙述,不但把情感的抒发压到了最低的限度,而且几乎使叙述无法被察觉到,有着如杨黎等人式的冷静。但张枣和那些诗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没有把诗歌的难度降低,而是增加了理解的困难。“椅子坐进了冬天”,一开始就让人不习惯,呈现出强烈的陌
生感,包括“寒冷是肌肉”这些句子,都比较让人不习惯。但他并没有因此把这首诗变得生硬,相反,在读到“等着/滑过冰河的理发师”这样突兀的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小说的阅读效果。然而这一效果的获取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要跨越语言本身存在的各种障碍:从天使到“理发师”,而且是“滑过冰河”的理发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需要足够的对张枣式的语言予以适应和配合才能够理解。经过一番梳理之后,就在我们以为可以顺畅地读下去的时候,下面一句马上打断了快要成为整体的叙述:“虽然/前方仍是一个大镜子……”,我们不得不又马上陷入另一种语言的迷宫之中了。艰难地阅读完全篇,我们才会在结束的时候看到一点儿“抒情”:“像难念冬天……/……我爱你。”而这个结束也是开始,当我们根据它来重新阅读这首诗的时候,这首诗会变成另外一首诗。
这一切都要依赖张枣对诗歌语言本身的运用和把握。他从来没有掉进过古典/西方的二分法,也从来没有成为一个古典主义的守护者,虽然他对古典的语言、句式显示出非同一般的热爱,但我把这种热爱理解为张枣对古典的重新命名、对古典的再次创生、对现代汉语的寻。在他和陈东飚合译的史蒂文斯的诗文集《最高虚构笔记》中,我们能够看到两人译笔的明显差异。我有时惊叹,为什么史蒂文斯在张枣笔下变得那么艰难,而在陈东飚的笔下仍然保持了他在英语中的光滑和速度。张枣不可能不知道史蒂文斯的光滑和速度,但他刻意地把它
这一切都要依赖张枣对诗歌语言本身的运用和把握。他从来没有掉进过古典/西方的二分法,也从来没有成为一个古典主义的守护者,虽然他对古典的语言、句式显示出非同一般的热爱,但我把这种热爱理解为张枣对古典的重新命名、对古典的再次创生、对现代汉语的寻。在他和陈东飚合译的史蒂文斯的诗文集《最高虚构笔记》中,我们能够看到两人译笔的明显差异。我有时惊叹,为什么史蒂文斯在张枣笔下变得那么艰难,而在陈东飚的笔下仍然保持了他在英语中的光滑和速度。张枣不可能不知道史蒂文斯的光滑和速度,但他刻意地把它
在汉语中放得更慢了。我想,他肯定在寻着什么,我现在能够想到的解释就是,他把翻译看成一种创造,一种像他自己的写作那样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他热爱的现代汉语,张枣的现代汉语。
五、结语:在语言中深入个体存在境遇的张枣。
如前所述,张枣不是唯一面向语言的第三代诗人。我们甚至可以说第三代诗人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语言的重视,他们很多人都是把语言作为诗歌本身最重要的东西的,包括短诗中的海子都是如此。把他们区分开来的东西在于,语言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诗歌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张枣没有像有的非常有天分的诗人一样,最终把语言变成一种冷漠的不及物游戏;也没有把语言变成一种历史的负载物,这一点上,他和他的好友柏桦非常不同。柏桦的诗歌充满了历史感,或者说他的诗歌总会被导向历史。而张枣似乎在胶着于和语言的斗争之中,因为在诗歌和语言中,他到了最好的栖身之所。在那里,他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友谊和爱的怀恋、对血缘和精神性的亲情的追寻。在那里,他获得了属于他自身永恒的存在。
五、结语:在语言中深入个体存在境遇的张枣。
如前所述,张枣不是唯一面向语言的第三代诗人。我们甚至可以说第三代诗人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语言的重视,他们很多人都是把语言作为诗歌本身最重要的东西的,包括短诗中的海子都是如此。把他们区分开来的东西在于,语言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诗歌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张枣没有像有的非常有天分的诗人一样,最终把语言变成一种冷漠的不及物游戏;也没有把语言变成一种历史的负载物,这一点上,他和他的好友柏桦非常不同。柏桦的诗歌充满了历史感,或者说他的诗歌总会被导向历史。而张枣似乎在胶着于和语言的斗争之中,因为在诗歌和语言中,他到了最好的栖身之所。在那里,他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友谊和爱的怀恋、对血缘和精神性的亲情的追寻。在那里,他获得了属于他自身永恒的存在。
[参考文献]
张枣:《春秋来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史蒂文斯:《最高虚构笔记》,陈东飚、张枣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海子的诗歌
万夏、潇潇主编:《后朦胧诗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
洪子诚、程光炜编选:《第三代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
张枣:《春秋来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史蒂文斯:《最高虚构笔记》,陈东飚、张枣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海子的诗歌
万夏、潇潇主编:《后朦胧诗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
洪子诚、程光炜编选:《第三代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