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的日记三篇
关于古诗的日记三篇
古诗日记篇一:
每天日记:背古诗
“啊,今天作业真少。”做完许多作业的我靠在椅子上,嘴中喃喃自语。只剩下古诗《山中留客》没有背了。我拿出古诗词,在那儿背了起来。坐在我前面的文轩跟我一样,也开始背起来。
我先背:“山光物流弄春晖??”“你这个大病态!”文轩马上说道。奇怪,这是什么意思?我继续背吧:“莫为轻阴便拟归??”“你这个大病态!”她再次叫起来。我被弄糊涂了,这牛头不对马嘴的,要说什么呀?“我是在提醒你呢!”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忙答。我更摸不着头脑了,翻开书一看:山光物态弄春晖。我终于明白了。
该文轩背了:“山光物态弄春晖??”“我怎么听成了上官。”我嘻笑到。“莫是??”她接下去背。“
stop!”我喝到,“不是卢芷墨的屎(莫是),而是卢芷墨的尾巴(莫为)!”“莫为轻阴是拟归??”她继续背到。“等一下!这句话怎么老是记不住,你就只用想着,卢芷墨的尾巴变轻了以后变成了我的乌龟(拟归)就是了。”我教她一个方法。
台上传来老师的声音:“是山光物态,别给我在背错了!”我和文轩一听就笑了起来。“上官唔态——”有一种唔是大便的意思,所以本句话的意思就是上官培军拉的大便很病态。
我和文轩笑的上接不接下气,笑得肚子隐隐作痛,似乎都要没气儿了。我再也忍不住了,几滴眼泪被我的笑声召唤而来,窜出眼眶。我们似乎被点着了笑穴,根本停不下来。
过了5分钟,我们的笑声逐渐平息。笑让我舒缓了,放松了心情,使我感到出奇的轻松自在。
古诗日记篇二:
3.19古诗日记本作业
摘抄: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写出来了,“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想好好欣赏月?仰望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
这首诗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古诗积累: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古诗日记篇三:
海子诗《日记》赏析海子的诗歌
,今夜我在德令哈,夜笼罩
,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这首抒情短诗〈〈日记〉〉,写于1988年6月27日,从诗后面的小注可以知道,这是海子第二次坐火车去西藏,经过青海省的德令哈市时,自己的所想所感,写的情真意切。全诗
采用了日记这种便于抒情的文体,以一个来自异乡的“弟弟”的那种怯弱而朴拙的孩子口吻,同“”真情告白,如泣如诉。全诗共分成四小节,感情层层递进。如果说
第一小节仅仅是交代了自己的处境,即夜笼罩,我只有戈壁,我在德令哈的话,那么第二、三节就是直接进行抒情了:“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到最后这种抒情更是达到了顶点:“,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此时海子的复杂心绪。他曾经两次去西藏,一是为自己的长诗〈〈太阳〉〉寻求创作素材,获取灵感,也是为了摆脱情感的纠缠和苦闷。作为全诗的中心词是“”,“”既是自己的倾诉对象,也是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她的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此时海子在个人终身大事上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内心的伤痛还隐隐存在,但他追求太阳的信念更强烈了。“”既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情人,已经分手的情人,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甚至招致自己如此痴狂于诗歌创作的冥冥之中的东西。通过“”这个意象,更好地直抒胸臆。与“”倾诉交流了一段时间,自己再也不感到荒凉了,精神得到了慰藉。原来“荒凉寂寞的戈壁”也变得美丽了,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从此可见海子此时内心的孤独真是达到了一种极致,一种唯美的境界,他独自享受着孤独和寂寞的如此美丽。
孤独寂寞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既是诗人也是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说:“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
‘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的《日记》也毫不回避的透视了这一现象。相对说来,海子更孤独些。当然他的孤独并不是社会疏远了他,而是在他受挫后他有意识的自我封闭自己,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去,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这一点常人是不理解的。在他的房间里,你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个真实的海子。他认为,诗就是把自由和寂寞还给人类的东西。他的另一首《在
昌平的孤独》,对孤独的认识也是很别致的:“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梦风的猎鹿人/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放在泉水中/以及其他的孤独/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在爱情中失败/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沉到水底/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孤独不可言说"。在海子的一生中,死亡轻生的意识始终弥漫着,挥之不去,驱除不得。像《日记》这首诗歌,对自己的孤独心理描绘的很是逼真,轻生的意识倒不是那么强烈。由原来的两手空空到后来觉得美丽,这其实
是一个思索的过程,一个把小我融于天地与自然的.过程,海子的思想就是这样超脱。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给每一条小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把幸福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海子。封闭的自己,平时与人交往不多,现实的压抑,加上几次都与爱情擦肩而过,使得他更像一个孤独的孩子。也正是西藏这“西方最后净土”的感染,才使得海子的回归意识变得如此强烈,摆拖尘事烦扰的时间变的才如此迅速,他的孤独感也才日益芬芳四溢。海子实则是一个孤独的吟唱者,一个内心空灵的诗人,表面上他孤独,但他通过写诗,构建着诗歌大厦,独自品享着寂寞的美丽,他又是一个精神的富足者。
海子是一个专心作诗的人,一个天生作诗的人,他的存在就是为了作诗。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他身上始终纠缠着理想与现实的影子,矛盾重重,他把美丽和祝福留给别人,而自己咀嚼着苦涩,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写的越是明澈,内心越是孤独。海子是一个文学现象,又是一个社会现象,他曾几次彷徨在自杀的边缘,最终还是搭上天梯(火车道轨)
去了遥远的天国,追逐心中的太阳、麦子和情人去了。时代及海子个人的性格注定了海子只能是短命的一颗彗星,虽短暂,但光彩熠熠。美国人西尔维娅.普拉有句话“死是一门艺术,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那么,春天,十个海子会再复生的,一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