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1.1.1 命题及其关系〔一〕
教学重点:命题的改写.
教学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阅读以下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2〕312
>吗?
〔3〕312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也就是说,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
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
③例1:判断以下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假设整数a是素数,那么a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x<;
〔5〕21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个别答复→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假设p,那么q〞的形式:
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假设p,那么q〞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假设p,那么q〞的形式.
③例2:将以下命题改写成“假设p,那么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对顶角相等;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答复→教师点评〕
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假设p,那么q〞的形式.
三、稳固练习:
1. 练习:教材P41、2、3
2. 作业:教材P9第1题
第二课时 1.1.2 命题及其关系〔二〕
教学要求:进一步理解命题的概念,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
原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 逆否命题若┐q 则┐p 互为逆否互
逆否互为
逆否互互逆
否
互关系.
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指出以下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并判断真假:
〔1〕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2〕函数232y x x =-+有两个零点.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四种命题的概念: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假设p ,那么q 假设q ,那么p 假设⌝p ,那么
⌝q 假设⌝q ,那么⌝p ①写出命题“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师生共析→学生说出答案→教师点评〕
②例1:写出以下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答复→教师点评〕
2. 教学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①讨论:例1中命题〔2〕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间的关系.
②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图:
③讨论:例1中三个命题的真假与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间关系.
④结论一: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假;
结论二: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⑤例2 假设222p q +=,那么2p q +≤.〔利用结论一来证明〕〔教师引导→学生板书→教师点评〕 3. 小结: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三、稳固练习:
1. 练习:写出以下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函数232y x x =-+有两个零点;〔2〕假设a b >,那么a c b c +>+;
〔3〕假设220x y +=,那么,x y 全为0;〔4〕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
〔5〕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
2. 作业:教材P9页 第2〔2〕题 P10页 第3〔1〕题
1.2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1〕
【教学目标】
1.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2.结合具体命题,初步认识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方法;
B A
C 图2 C A
B
C A B 图 1 B A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构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数学意义;
【教学难点】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可写成:假设p 那么q .
2.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
3.请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1〕假设x y =,那么22x y =; 〔2〕假设22x y =,那么x y =;
〔3〕假设1x >,那么21x >; 〔4〕假设21x >,那么1x >
二、讲授新课
1.推断符号“⇒〞的含义:
一般地,如果“假设p ,那么q 〞为真, 即如果p 成立,那么q 一定成立,记作:“p q ⇒〞; 如果“假设p ,那么q 〞为假, 即如果p 成立,那么q 不一定成立,记作:“p q ⇒/〞.
用推断符号“⇒和⇒/〞写出以下命题:⑴假设a b >,那么ac bc >;⑵假设a b >,那么a c b c +>+;
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p q ⇒,那么称p 是q 的充分条件;同时称q 是p 的必要条件.
如何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中的“充分〞和“必要〞呢?
由上述定义知“p q ⇒〞表示有p 必有q ,所以p 是q 的充分条件,这点容易理解.但同时说q 是p 的必要条件是为什么呢?q 是p 的必要条件说明没有q 就没有p ,q 是p 成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有q 未必一定有p .
充分性:说条件是充分的,也就是说条件是充足的,条件是足够的,条件是足以保证的.它符合上述
的“假设p 那么q 〞为真〔即p q ⇒〕的形式.“有之必成立,无之未必不成立〞.
必要性:必要就是必须,必不可少.它满足上述的“假设非q 那么非p 〞为真〔即q p ⌝⇒⌝〕的形式.“有
之未必成立,无之必不成立〞.
命题按条件和结论的充分性、必要性可分为四类:
〔1〕充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即 p q ⇒且q p ⇒;
〔2〕充分不必要条件,即p q ⇒且q p ⇒/;
〔3〕必要不充分条件,即p q ⇒/且q p ⇒;
〔4〕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即p q ⇒/且q p ⇒/.
高中数学教案3.从不同角度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意义
〔1〕借助“子集概念〞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设,A B 为两个集合,集合A B ⊆是指 x A x B ∈⇒∈。这就是说,“x A ∈〞是“x B ∈〞的充分条件,“x B ∈〞是“ x A ∈〞的必要条件。对于真命题“假设p 那么q
〞,即p q ⇒,假设把p 看做集合A ,把q 看做集合B ,“p q ⇒〞相当于“A B ⊆〞。
〔2〕借助“电路图〞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设“开关A 闭合〞为条件A ,“灯泡B 亮〞 为结论B ,可用图1、图2来表示A 是B 的充分条件,A 是B 的必要条件。
〔3〕答复以下问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⑴假设a b >,那么a c b c +>+;
⑵假设0x ≥,那么20x ≥; ⑶假设两三角形全等,那么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三、例题
例1:指出以下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
⑴p :10x -=,q :()()120x x -+=;
⑵p :两直线平行,q :内错角相等;
⑶p :a b >,q :22a b >;
⑷p :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q :四边形是正方形.
四、课堂练习
课本P8 练习1、2、3
五、课堂小结
1.充分条件的意义;
2.必要条件的意义.
六、课后作业:
1.2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
2.掌握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掌握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一般地,如果p q ⇒,那么我们就说p 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⑴“a b c >>〞是“()()()0a b b c c a ---<〞的 充分不必要 条件.
⑵假设a 、b 都是实数,从①0ab >;②0a b +>;③0ab =;④0a b +=;⑤220a b +>;⑥220a b +=中选出使a 、b 都不为0的充分条件是 ①②⑤ .
二、例题分析
条件充要性的判定结果有四种,判定的方法很多,但针对各种具体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策略,灵活判断.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充要性的判断及其证明的例题.
1.要注意转换命题判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1:p :2x y +≠-;q :x 、y 不都是1-,p 是q 的什么条件?
分析:要考虑p 是q 的什么条件,就是判断“假设p 那么q 〞及“假设q 那么p 〞的真假性 从正面很难判断是,我们从它们的逆否命题来判断其真假性
“假设p 那么q 〞的逆否命题是“假设x 、y 都是1-,那么2x y +=-〞真的
“假设q 那么p 〞的逆否命题是“假设2x y +=-,那么x 、y 都是1-〞假的
故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注:当一个命题很难判断其真假性时,我们可以从其逆否命题来着手.
练习:p :2x >或23x <;q :2x >或1x <-,那么p ⌝是q ⌝的什么条件? 方法一:2:23
p x ⌝≤≤ :12q x ⌝-≤≤ 显然p ⌝是q ⌝的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方法二:要考虑p ⌝是q ⌝的什么条件,就是判断“假设p ⌝那么q ⌝〞及“假设q ⌝那么p ⌝〞的真假性 “假设p ⌝那么q ⌝〞等价于“假设q 那么p 〞真的
“假设q ⌝那么p ⌝〞等价于“假设p 那么q 〞假的
故p ⌝是q ⌝的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要注意充要条件的传递性,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例2:假设M 是N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N 是P 的充要条件,Q 是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那么M 是Q 的什么条件?
分析:命题的充分必要性具有传递性M N P Q ⇒⇔⇒ 显然M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充要性的求解是一种等价的转化
例3:求关于x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21ax ax +>于一切实数x 都成立的充要条件
分析:求一个问题的充要条件,就是把这个问题进行等价转化
由题可知等价于000004040a a a a a a ≠⎧⎪=>⇔=<<⇔≤<⎨⎪∆<⎩
或或
4.充要性的证明,关键是理清题意,特别要认清条件与结论分别是什么
例4:证明:对于x 、y ∈R ,0xy =是220x y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分析:要证明必要不充分条件,就是要证明两个,一个是必要条件,另一个是不充分条件 必要性:对于x 、y ∈R ,如果220x y +=
那么0x =,0y = 即0xy =
故0xy =是220x y +=的必要条件
不充分性:对于x 、y ∈R ,如果0xy =,如0x =,1y =,此时220x y +≠
故0xy =是220x y +=的不充分条件
综上所述:对于x 、y ∈R ,0xy =是220x y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例5:p :210x -≤≤;q :()110m x m m -≤≤+>.假设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由于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那么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于是有12101m m -≤-⎧⎨≤+⎩
9m ∴≥ 三、练习:
1.假设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