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2020第41卷第6期Journal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1No.6 D0I:10.16601/jki.ssn2()967349.2020.06.0()2
论费诺罗萨的“跨太平洋诗学”
姚本标
(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美国汉学家费诺罗萨早年到日本任教,后随日本汉学家研习中国诗学.他在生前发表的两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早期的东方主义观,认为远东(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上两大重要的艺术核心领域之一.对于远东,特别是中国在文学艺术甚至文明社会的重要意义,费诺罗萨提出了激进的观点:西方必须最终转向东方寻求灵感,否则就会继续衰落,直到艺术的忘川之境.在他过世后,庞德编辑了他的手稿《作为诗歌媒介的汉字》,一举奠定了他作为“跨太平洋诗学”研究的先驱。费诺罗萨的汉字诗学为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我到了理论根据,从而推动了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和转向.冬管费诺罗萨对汉语诗歌的一些看法还不够精确,但他对汉语表意文字和音韵特点所做的研究影响了美国现当代诗歌中最主要的诗歌和诗人
体,使美国诗歌沉浸在“汉字诗学”中达半个世纪之久.
[关键词]费诺罗萨;汉字诗学;表意文字;“跨太平洋诗学”;美国现当代诗歌
[中图分类号]I7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3.-19(2020)06-0010-12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于1915年发表了诗集《华夏集》(Cathay)并一举成名。《华夏集》中的14首诗歌其实是庞德所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众所周知,庞德对中国诗歌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哈佛大学的东方学者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1853—1908)的手稿。费氏是美国汉学家和文艺评论家,虽然生前在美国文学理论界寂寂无名,但在他过世后,他在论文《作为诗歌媒介的汉字》(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s as a Medium for Poetry)中倡导的"汉字诗学"在20世纪初期对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特别是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产生过重大影响。
费诺罗萨出生于1853年,在哈佛大学修完学士学位后,于1878年去到日本,任教于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哲学和社会学。日本明治时代盛行西化浪潮,他利用这个机会变成了一位杰出的西方知识分子,而且结识了日本艺术和哲学界的权威人士。他在一位禅宗和尚的指导下研习天台佛教,并取法名为“玄智院明彻缔信居士”。他还师从当时日本汉学家研究中国艺术以及中国古典诗歌,撰写有《中日艺术纪元》(Epoch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和论文《作为诗歌媒介的汉字》以及关于中国思想、诗歌、诗歌翻译等内容的大量笔记。
1913年,即费诺罗萨过世5年后,他的遗孀玛丽(Mary Fenollosa)到年轻的诗人庞德,把费诺罗萨的一卷手稿托付给他。经编辑整理,庞德先是出版了《华夏集》,后于1918年在《今日》杂志4月号发表了费诺罗萨的论文《作为诗歌媒介的汉字》。该文是费诺罗萨从19世纪90年代末在日本潜心研究汉语诗歌多年的结果。在庞德看来,费氏的手稿是一座关于中国诗学的“金矿”1"。通过这些手稿,庞德
[收稿日期]2020-1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太平洋诗学'在美国现当代诗歌中的嬗变研究"(15BWW050)
[作者简介]姚本标(1968—),男,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翻译.
[引用格式]姚本标.论费诺罗萨的“跨太平洋诗学”及其对美国现当代诗歌的推动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6):1021.
确定了他的核心诗学观,翻译了日本的能剧(Noh Plays),而且到了诗集《华夏集》的素材。费诺罗萨对中国唐朝诗人李白所做的笔记是庞德《华夏集》的原始素材,这是庞德第一次尝试翻译中国诗歌。但费诺罗萨关于中国文字表意性的文章,才是真正巩固庞德翻译理论的基础,成为英美意象派诗歌最重要的文本之一。T•S•艾略特为此激动地说,艾兹拉•庞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诗歌“发明者”(inv
entor)。但庞德“发明的”中国诗歌“源头(本原)”和后来的表意文字方法应该追溯到费诺罗萨的“汉语词源学”(etymosinology)。有评论家称,如果庞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诗歌“发明者”,那么费诺罗萨应该被敬称为“本原发明者”。
美国华裔学者黄运特教授指出:“尽管他(费诺罗萨)的名字在经典文学史上广为人知主要是因为一本曾受到庞德赞誉的专著,但就其自身的成就而言,也可算是美国跨太平洋实践中关键的人物之一。”⑵2自庞德编辑出版了费诺罗萨的论文《作为诗歌媒介的汉字》后,毫无疑问,费诺罗萨的诗学主张成为美国跨太平洋诗学研究的前驱。
一、费诺罗萨主要作品概述:早期的东方主义观
费诺罗萨生前只发表过两部主要作品:《东方与西方:美国的发现及其他诗歌》(East and West:The Discovery of America,and Othrr Poems,1893)和《浮世绘大师^(Masters of Ukioye,为研究日本绘画和参加纽约画展的目录本)。后来,经庞德整理和编辑出版了《中日艺术纪元:东亚艺术史纲》(Ep-och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An Outline History of East Asiatic D esi gn,1911)、《“诺”,或,能:日本经典舞台研究》("Noh”,Or,Accomplishment:A Study of the Classical Stage of J a p a n,1916)、《日本贵族剧Certain Noble Plays of Japan,1916),当然还有著名的《作为诗歌媒介的汉字》(1919)。
费诺罗萨的《东方与西方》由两首长篇诗歌和几首小诗构成。在那首同名长诗中,诗人说道:“我一直致力于把我在两半球的经历和我对他们历史的研究进行高度浓缩。”该诗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引起的东西方早期的接触,接着叙述“分裂的东方”(The Separated East.)和“分裂的西方”(The Separated West)。它们的主题经过了作者深思熟虑的思考,他认为:
东方文化经过精雕细琢,已经浸润得无比优雅,尽显女性妩媚。其社会结构亦为乐观和谐,情同手足。反观西方文化,则奉行力量原则,显示雄性魅力。对它而言,法律是自由与自身无度的妥协,而征服、科学和工业只不过是饥渴个性泛滥的平行途径。但这一片面性已部分受到双方宗教生活的抵消[3]vvi.
在《现今东西方交流》(Th e Present Meeting of East and West)一文中,作者初次"尝试要同化异域理想”,这“已导致四倍混乱的讽刺,类似于亚历山大入侵的破坏”[3]'"。但东西方仍然存在另一次和更密切的联合,那是以音乐艺术的神秘方式导致的结果。诗集以一首狂热的歌曲《东西方未来的融合》(Th e Future Union of East and West)而结束。诗人在前言中强调,他写该书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类似于音乐的灵感来拓展诗歌艺术之源;二是展示哥伦布坚定的理想主义,正是这个联结东西方的媒介,曾经暗淡无光的精神达成了崇高的目标[3]'"'"。全诗长达15000行,诗人虽雄心勃勃,但却未尽如人意。然而,作为诗人的费诺罗萨的诗歌风格在这本诗集中初现端倪。选取其中一节诗歌来看看他的音韵方式: O wing of the Empress of mountains,
Brood white o'er a world of surprises;
And soar to thy Sun as she rises
From the mazarine arch of her fountains.
For thine islands she dropped in the reeds
As a girdle of emerald beads,
And her rainbow promise of genius spanned
As a bridge for the gods to their chosen land.
And her last,pure poet,shall sing
Like a farewell note
From a night.ingale?s throat
Of her peace,through thy roseate window of Spring[3]14.
哦,山王后的翅翼,
给世界带来一片白的惊喜;
当太阳升起时就朝她飞升
从她万道喷泉的蓝拱篱.
为了你的岛屿,她向芦苇梢
扔进缀满了翡翠珠子的腰带
而且彩虹是她天之杰作,为众神
通往天选之地架的桥。
而她最纯洁的诗人将吟唱
像一支道别曲子
来自一只夜莺的深喉
歌唱她的和平,穿过春天的玫瑰窗.
费诺罗萨诗歌的诗节长短不一,而且诗行长度也不一致,诗歌格式没有固定的规律,旦他的押韵方式却较为讲究。就如他自己所说的,要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灵感,因而他十分在意诗行的押韵。如在这一节中,也的押韵方式是ABBA CCDD EFFE。由于诗行简洁短促,阅读起来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他的一首十四行诗《富士山日出》(Fuj at Sunrise')体现了他早期短诗的音韵特点:
Startlingthecoolgraydepthsofmorningair
Shethrowsasidehercounterpaneofclouds,
Andstandshalffoldedinhersilkenshrouds
With calm white breast,and snowy shoulder bare.
High o'r her head a flush all pink and rare
Thri l sherwithforegleam ofanunknownbliss,
Avirginpurewhowaitsthebridalkiss,
当代诗歌Faint,with expectant joy she fears to share.
Lo,now he comes,the dazzling prince of day!
Flings his full glory o'r her radiant,breast.;
Enfolds her to the rapture of his rest.,
Transfigured in the throbbing of his ray.
O fly,my soul,where love'warm transports are;
And seek eternal bliss in yon pink kindling st.ar[3]/6.
受到清晨冷灰空气的惊吓
她把霓虹彩衣扔到一旁,
露出平静白和雪白肩膀
站在半是褶皱的雪白丝绸下.
她的头上,高挂着罕见的粉红彩霞
预兆的幸福让她万分期许,
等待新郎亲吻的纯洁处女,
她不愿分享的喜悦即时到达。
瞧,现在他来了,耀眼的白日王子!
他的全部荣耀投射到她绚丽的胸膛;
他的安宁让她欣喜若狂,
他在炫目光芒照耀下红得发紫。
哦,我的灵魂,飞翔吧,到爱温暖的怀抱里;
在你燃烧的红星球上寻求永恒的福祉。
全诗由抑扬格五音步诗行构成,押韵方式为:ABBA ACCA DEED FF。它既不同于英国的莎士比亚体(
即:ABAB CDCD EFEF GG)和斯宾塞体(即:ABAB BCBC DEDE FF),也不同于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式诗体(即:ABABABAB CDCDCD/CDECDE)。这体现出费诺罗萨既不愿因循守旧,也不想使诗歌失去音乐性和节奏感,从而失去诗歌真正的魅力。
在《中日艺术纪元:东亚艺术史纲》中,若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费诺罗萨对艺术史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的世界艺术两大核心起源地-----是地中海东部盆地,二是太平洋西部沿岸一一思想。根据第二个核心地带,他提出了中国古典艺术思想和动机学说。他认为,中国艺术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自身创作冲动的艺术形式。当然,中国艺术也像其他伟大的学派一样,后期必然经历过动荡,然后才会从内部运行的动机中获得强大的推进范围[4]197。该书以远东艺术发展过程为主要内容,但是,读者粗略扫一眼就会发现,日本画家还是作者的主要研究对象。不过,这个年轻国家的老师一一中国的艺术设计地位是无可否认和忽视的。但中国伟大天才的作品大多都被破坏了,唐宋艺术家的很多作品在历次的浩劫中大都无法保留下来。因此,他认为,人们不得不从日本保留下来的或者来自日本的复制品来研究中国绘画和雕像。日本成为学者们研究中国历代艺术的中心,费诺罗萨的主要贡献之一是首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艺术的成就。但遗憾的是,他决定以日文的名称而不是以它们的汉语名称来讨论这些中国艺术家,因而加深了读者对这个岛国图像研究(iconography)的印象。实际上,真理是压制不住的,当日本在文化上要面对中国这个古老帝国的时候,就像古罗马要面对古希腊一样(显得渺小而无知)。现今展出的一些中国艺术的残次品实际上类似于今天意大利的街头小贩拿着一些石膏像冒充文艺复兴鼎
盛时期的雕塑。因此,是时候纠正日本在艺术上已经提高甚至超过中国的错误观念了,费诺罗萨的工作将会取得重要成果⑷"费诺罗萨所记载的20世纪的历史时期与关于这一主题的标准文献中所概述的基本一致。在欣赏中日两国各个时代艺术的过程中他细腻的诠释超越了前人。神秘的佛教对藤原(Fnii-wara)这个天真精致的社会意味着什么,只有通过对其文学艺术的研究才能了解。当时,仍然活跃在日本生活中的浪漫和精神热情,可能已经到了它最光辉的阶段。
对于远东,特别是中国在文学艺术甚至文明社会的重要意义,费诺罗萨提出了他最激进的观点:西方必须最终转向东方寻求灵感,否则就会继续衰落到艺术的忘川之境。“这太不幸了,”他写道:英国和美国长期以来对东方文化置之不理或者误解其深层问题。我们把中国人误认为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民族,是一个堕落和衰败的民族。我们面临的责任不是摧毁他们的堡垒
…我们需要他们在艺术、文学和或开拓他们的市场,而是研究和理解他们的人性和远大志向…
生活悲剧中所体现的最佳理想来补充我们自己的理想[5]2.
二、费诺罗萨论文《作为诗歌媒介的汉字》:跨太平洋诗学缘起
费诺罗萨年轻时处在“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环境,当时的文坛巨匠爱默生、梭罗、爱伦•坡、霍桑、梅尔维尔、迪金森等对他的影响很大。对费诺罗萨来说,他的汉字诗学一直与爱默生关于自然、
语言和诗歌概念有必然联系。费诺罗萨对汉字表意文字的着迷类似于爱默生对埃及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ics)
入迷的程度。它们都属于大自然的象征,除了它们的视觉面纱,还有难以理解的“黄金密码”。对普通人来说,这是难以辨认的,能够揭开或解码这些大自然象征的人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魔法师”6]。
费诺罗萨的论文《作为诗歌媒介的汉字》在他死后由庞德加工整理于1918年发表在《今日》杂志上。该文主要涉及三个重要问题:诗歌的本质;中国表意文字的概念;语言作为交流媒介的问题。
在论文的开头部分,费诺罗萨率先提出了非常宏大的政治图景:“0世纪不仅在世界书籍中翻开了新的一页,而且打开了其他令人惊讶的一章。”52这“令人惊讶的一章”是因为“中国问题”:“单中国问题就如此巨大,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掉以轻心的”我们美国特别需要面对来自太平洋对岸的中国……”52庞德在编辑日记中写道:“对远东的这份特别兴趣是美国人的偏好,在费诺罗萨的开场白中,太平洋两岸的冲突让世界其他地方黯然失。这是一项紧急的政治事件,美国人必须了解中国作品,因为它可以解锁中国思想一-一而且,还能进一步解锁美国美学。”「皿费诺罗萨是通过他的日语老师的介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可以说是不够全面的。而庞德是在费诺罗萨那些厚重的论述和错误的论题的基础上来了解中国文字的,故此他错得更离谱。尽管他们对中国文字一知半解,但两人都相信他们可以挖掘中国文字的本质,他们相信穿越太平洋来自东方的光芒是可以净化他们的想象的。
在该文的核心部分,首先,费诺罗萨谈及诗歌的本质问题。他对诗歌和语言的认知深受爱默生的散文《诗人》The Poet)的影响。爱默生对诗歌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早已有明确的说法:
诗人创造了所有的词,因此,语言是历史的档案,如果我们必须这样说的话,它是缪斯们的坟墓。因为,虽然大多数词的起源都被我们遗忘了,但每一个词起初都是天才的灵感,然后获得了流通,因为目前它对第一个说话者和听者来说都是世界的象征。词源学家发现某些死词曾经是一幅辉煌的图画。语言是石化的诗歌。由于大陆的石灰岩是由无数微生物躯壳组成的,所以语言是由意象或比喻组成,它们在得到二次使用时,早已不再提醒我们它们的诗意起源。但诗人为它取名,是因为他看到了它,或者说他比其他任何人都离它更近一步[7]10.
在爱默生看来,语言是人类的特殊礼物,是环境把看不见的精神与可视的自然结合起来,环境就是自然的“符号”或“象征”。因而,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离的。受到爱默生的启示,费诺罗萨认为,中国的表意文字把“物质意象”(material images)转化为“非物质关系"(immaterial relations)0汉字以熟悉的具体事物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然后通过人人皆知的具体事物的图画来表达思维。由于汉字仍保留着象形的特征,所以在费诺罗萨的眼里,汉字不是字,而是画。故此,他认为诗歌语言应具有绘画艺术特征,画家通过具体生动的物象来直观地表达意境,所以诗歌语言也应如此。他经常把汉字称作“思想图画”,把汉语句子比作“不断移动的图画”,并认为汉语是“看得见的语言”5]5。他举例说:人見馬(笔者注:他分析的是繁体字)三字,从个体上看,“人”用两足站立;扫视空间的眼睛和奔跑的腿合而成为“見”,代表
人观望的行为;“馬”站立起来,则需要依靠四条腿。从整体上看,它们传达了一连串动作一一人站立着,眼睛在张望,看见了马一-一的某些本质特征[5]4。诗人用汉字写诗,就能像画家一样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诗歌语言生动、具体、直观、明确而又简洁。费诺罗萨认为:“艺术与诗歌是与自然界的具体事物打交道的。诗歌之所以优于散文,是因为它能以同样的词语给予我们更具体的真实。他之所以把汉字看作诗性文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汉字具有象形性。汉字的象形特征使汉字像画而不像字[]61。与此同时,汉字通过自己的形象系统建立起一个隐喻世界,他认为隐喻是“大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本质”归54;“诗歌语言总是振荡着一层又一层的弦外之音,振荡着与大自然的共鸣”心6。而汉语的隐喻在“传达看不见的东西”方面独具优势,“即用物质意象去暗示非物质的关系”归54。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表意文字就是一个比喻,其作用与诗歌和诗歌想象绝对不可分割。
其次,文字与动作的关系。根据爱默生的思想,文字也是行动,而行动是某种文字[7]0。以此类推,诗人就是能够用“名词”和“动词”来描述世界的人。按照这样的方式,费诺罗萨把表意文字描述成“自然中行动和过程的生动速写图画(vivid short-hand pictures of actions and processes in nature)”5〕3。中文表意文字是自然中事物的“具体图画”。由于表意文字是行动的概念,事物与行动间是连续而不可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