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联专题复习
高三
2011-04-13 22:53
高考对联专题复习
关于对偶的法则
律诗(又称近体诗)的中间两联需使用对仗,俗称对联,语法中称对偶句。对偶句常被用到词、曲中。对联在今日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雅称楹联。它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生产、生活中。作者应用对偶句这一特定句型,施展才华,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它的语法规则(建议命名为《王力定律》)是:
一、句型性质:
句型相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如: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李颀《送人归》)
句型不同的句子也可以造对偶句。如: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桂林南溪山刘仙岩古联—石刻)
(下联是倒置句:“三峰像天柱似插入云霄”)
高山耕棘石,昃路响牛铃。(胡自立自勉联)
(上联是省略句:“在高山之上耕于棘石之间”)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上联是兼语式,下联是连动式)
两句单句可以造对偶句。如:绿林行客少,赤壁住人稀。(刘长卿《送和州》)
一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如:犹悲堕汨碣,尚想卧龙图。(陈子昂《岘山怀古》)
二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如:云影遥临盖,花气近熏衣。(陈子良《游侠篇》)
甚至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如: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白居易《客中守岁》)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十字句)
此联为流水对。
二、对偶句的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规律:
对联的上下联的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有对应一致的,并且占绝大多数。如:
欲归—鸟乱,未去—小童催。(杜甫《晚晴》)
陈子良也有,上下联的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不同的。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赠柳亚子先生》)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王维《酬比部》)
对联的语音节奏是固有的,是由平仄相间决定。以五言为例,节奏是2 — 2 — 1的。但语义节奏是多变的。一副对联的语义节奏可以和语音节奏相同,也可以不同。如:
花密—藏—难见,枝高—听—转新。(杜甫《百舌》)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杜甫《梅雨》)
—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李颀《篱笋》)
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王维《慕容承》)
云—薄—翠微寺,天—清—黄子坡。(杜甫《重过何氏》)
玩雪—劳相访,看山—正独呤。(刘长卿《酬张夏》)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王维《辋川闲居》)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
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杜甫《茅堂检校》)
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时,可以说是无语义节奏相对的对联。如: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白居易《客中守岁》)
节奏上的差异更能显示对联的艺术美和汉语的文字特点。对联的艺术美是自然美,它包孕有对称美,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对称美的成分更多些,纯粹对称美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的。
三、词(词组)的对仗规则
语素(字)、词、词组(短语)、句子是语法单位。在研究词和词组的对仗规则时,在理论上有区分语素、词和词组的必要。
利用“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这一定义可以把词与语素、词组区别开来。即词以“独立运用”这一性质区别于语素,以“最小的”这一性质区别于词组。有时词与词组的界限不十分清楚。语法学家建议用扩展法区分。如“过客”中间可插进别的语言成分(即扩展)为“过江之客”而语义不变,是词组。而“大军”中不可能插进别的语言成分,使意义不变,是词。“过客”对“大军”就是词组与词相对。
(1),对联基本上要遵守相对词(词组)的词性相同原则,是名词的还要兼顾门、类划分标准,原则上词性是对仗规则的参照物。
(2)词(词组)可以与非词(词组)相对。这时,只是词(词组)的组成单位相对,但要求其组成单位的语法性质相同,这叫做“字面相对”。如: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赠柳亚子先生》)词“防”与“放眼”的一个成分相对。词“眼”与“肠断”的一个成分相对。词“量”与“肠断”的一个成分相等。
(3)词也可以与词组相对。如:
(明)顾宪成所撰的著名的东林书院联,就是词与词组相对,当然更不能认定为句式相同了。录联语如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天下”是一个词,复音节单纯词。“读书”是词组(短语)。
过客来自北,大军居在西。(储光羲《留别》)
“过客”是词组,“大军”是词。
(4)词组可以与非词组相对。如: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赠柳亚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