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 项脊轩志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 考点提炼 | |
知识 目标 |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 | 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技能 目标 | 1.深刻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 |
情感 目标 | 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 |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江苏昆山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归有光出生于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策》。60岁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卒年六十六岁。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知背景]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轩,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知常识]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志,作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但内容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2.唐宋派: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一、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
二、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的主持
2.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常常
3.三五之夜
古义: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约举之数,表示数目不多
三、一词多义
1.顾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
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
④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副词,只,不过
2.稍
①余稍为修葺副词,稍微
②稍出近之副词,逐渐
3.置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放
②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动词,设置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4.去
①比去,以手阖门动词,离开
②去醉翁亭记教案死肌,杀三虫动词,除掉,去掉
5.归
①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
②皆归刑部动词,归顺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动词,返回
④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动词,妇女被休回娘家
⑤臣请完璧归赵动词,归还
6.效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动词,成就
③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效果
④莫效此儿形状动词,仿效
7.得
①又北向,不能得日动词,得到,获得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动词,能够
③吾得兄事之副词,必须,应该
④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动词,具备
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与“无”连用,“得无”,怎能不
8.所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名词,地方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助词,与“为”配合,表被动
9.而
①客逾庖而宴连词,表顺承
②呱呱而泣连词,表修饰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通“尔”,你
10.故
①轩东故尝为厨副词,原来,从前
②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③温故而知新名词,旧的,原来的知识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执此以朝朝:上朝
②垣墙周庭垣墙:砌上垣墙
③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用乳汁喂养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成就,此指考取功名
(2)名词作状语
①雨泽下注下:向下
②使不上漏上:从上面
③前辟四窗前:在前面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
⑤东犬西吠西:向西
2.形容词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
3.数词作名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一:一体,整体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判断)
②妪,先大母婢也(“……,……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
①鸡栖于厅(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鸡(于厅)栖”)
②其制稍异于前(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其制(于前)稍异”)
③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④而母立于兹(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而母(于兹)立”)
3.省略句
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垣墙”后省略了“于”)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读书”后省略了“于”)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借对项脊轩兴废历程的叙写,通过对别人所不屑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的叙写,表达了对人去屋空、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欣赏起来,读者也似跟随着作者一起回忆了项脊轩的事事物物,又似我们也经历一遍一样。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自己在项脊轩中怡然自乐读书情景的一项是( )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C.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D.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解析:选B A项,写“植兰桂竹”后的增情况;C项,写环境的清幽;D项,写月光下环境的优美。
2.对本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具体地写了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情景,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与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B.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
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C.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D.本段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借景抒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眷恋之情又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解析:选D 应为“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融情于景”。
二、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下列句子中,能够表现祖母关心孙子的一组是( )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选D ①②是老妪陈述的作者母亲的事。
4.对本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由喜而悲,内容转为怀旧。
B.本段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C.本段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逸事。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
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