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秋声赋》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文本运用多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特点,体会本文景、情关系。2、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深切感慨。说明本文抒写的是作者在经历了一些磨难之后的深刻感悟,但以“秋声”为寄情之物。因此,本文的教学就先从对秋声的描绘讲起,从感受作者的情感入手,去体会本文即景抒情的特征;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对今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学中要逐层深入,带领学生去挖掘和体验文章的主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地来摹写秋声的特点。难点:对作者具有个性特征的悲秋情感的理解。说明:《秋声赋》作为千古名篇,它在“秋”的描写方面运用的多种手法,从而化抽象味具像,并进而即景抒情,这是学习本文的切入点,也是本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写秋时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因此,结合具体的语言分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着重理解并深入分析作者区别于前人的情感特点,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欧阳修的资料,阅读《醉翁亭记》。2. 了解“赋”的相关知识(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1. 课前查阅欧阳修资料,选读其散文,做读书笔记。2、对赋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3、交流读书笔记,初步形成对欧阳修散文的基本认识。通过课前的相关阅读,使学生对欧阳修及其散文有所了解,并为深入研读课文做好知识储备,引发学生对人生忧劳的初步思考。设疑导学形成整体把握1.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出自己翻译的困难之处。2. 概括每段段意,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1. 朗读课文2. 课堂交流翻译难句,以及有关文本的疑难问题。3. 圈划关键语句和核心词语,概括段意并阐述的理由。1. 把握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正确疏通全文,为后面深入学习打下基础。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筛选质疑能力。深入研读,探讨文本精义1、作者“悚然”的原因是什么?2、秋声是无形的,清代人在《古文观止》
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宛然,变态百出。”指出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1. 学生齐读第一段,师生交流重点语句的翻译。2. 圈划出作者“悚然”原因的语句。3. 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写秋声的?体会赋的特点。(比喻。作者用化虚为实的手法,通过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WW铮铮”、“金铁皆鸣”以及“衔枚疾走”的人马声,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在语言上体现了赋的特点。)
  欧阳修写作这篇赋,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因此要理解这份真实的情感,就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第一、二个问题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个问题则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领悟来深化对文本意义的理解。1从这些秋声的“形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秋声的什么特点?(“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2、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否离题了?(不是离题 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 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
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3、作者用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等事物突出秋天的什么特点?( 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4、作者通过描写秋之状与秋之义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氛围?1. 学生散读第二段,划出突出秋声特点的语句,注意关键词语“故”的作用。2. 要求学生从分析表达方式上来解析本段文字,作者是如何描写秋之状与秋之义的?同时塑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本段对下文抒情做了铺垫,所以对重点语句分析阐释,由对作品氛围的分析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1、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筛选重要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a.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从欧阳修的曲折生平和本文来看,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同时,作者以“无形”
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3、童子这个人物是否可有可无?1. 齐读第三段,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探讨文章的主旨。(在理解上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可做引导)2. 结合欧阳修的身世,恰当理解文章的要义。(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引入对作者的介绍,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他的这种超然的思想。)3、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童子的表现,体会他在文中的作用?
  引入他人的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辨,培养他们自主阅读和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能力,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拓展总结形成深层理解1. 提问:当你的人生出现了不顺时,我们该如何面对?2. 引入《醉翁亭记》体会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情感。1. 由课内走出去,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更深的理解本文。2. 引用同类作品加以比较,加深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布置作业1积累文中的重要的实词 虚词及特殊句式,翻译重要的语句。2 赏析写秋之声、秋之
状的句子,组织成文。课后构思成文,同学间互相交流。1基础知识的积累,便于理解文章。2通过读写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思路点拨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领会作者将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具体可感的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并从不同角度鉴赏文本,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鉴赏能力。本文教学也可以采用诵读法,反复诵读,边诵读边体会边点拨,而不作过多的讲解;也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将本文与古人写秋的诗文进行比较教学,从而把握本文在行文和表情达意上的独特之处。练习举隅1. 赏析文中描写秋之声与秋之状的内容,组织成文。阅读欧阳修的其他散文,从表现手法与表情达义的关系上作一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