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三单元文言文古诗教案
《九(上)第三单元文言文古诗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年级
九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教材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九(上)第三单元:文言文、古诗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所选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1.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此单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1.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本单元围绕“写景记游”主题编排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4篇古代名家诗文。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
《岳阳楼记》2课时/ 《醉翁亭记》2课时/ 《湖心亭看雪》1课时/ 《诗词三首》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 比较法 体验法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岳阳楼记(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人文主题:体会范仲淹的民本思想,理解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念。
语文要素:了解课文内容、文体特点,体会其语言美。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诵读,直至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积累常用实词,辨析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1.学习者分析
学生两三年的文言古诗文学习的积累下,能根据文注读懂文意。重点的文言实词及句式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可能存在点困难,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进行解决。
1.学习目标确定
1.朗读课文,根据实词词性划分文章的朗读节奏,到文章词句之间的对偶规律;根据关键词语提示标志调整朗读语气,感知文章情感的变化。
2.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景异”“情异”和“人异”的对比,说出文章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的关系,比较“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志趣差异。
3.结合助读材料,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树立崇高理想。
1.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通过节奏的划分感知语言的对仗之美,通过关键词句的分析感知情感的变化。
2.抓住景物特点,对比景、情、理的差异,说出文章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的关系。
3.区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和古仁人的忧乐情怀。
4.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
1.学习评价设计
1.重点实词解释开火车
2.重点句子翻译口译
3.名言警句背诵默写
4.课文内容概括及作用分析
4.语段训练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诗作赋,其中不乏孟浩然、李白、杜甫这类的大文豪。但是北宋时期从未去过岳阳楼的范仲淹所作这篇《岳阳楼记》却在众多关于岳阳楼的佳作中脱颖而出,引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从而千古传唱、经久不衰。下面请大家齐声诵读《岳阳楼记》,让我们循着本文的记述,来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岳阳楼气象万千的阴晴明暗,去聆听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二、教师范读课文
1. 听读(注音)
2. 同桌互读(正音)
3. 全班齐读(订正字音、营造气氛、感知内容)
4. 同桌互读,让彼此听出停连、重音的处理,特别是对偶的音律节奏。
激发学生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
调动学生已知,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感受本文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特点。
环节二:
品析词语,落实实词
着重朗读 2—4 自然段,品析文章的用词,通过具体词语含义,再勾连上下文,说说不同段落带给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先落实实词含义,再勾连上下文说出感受。)
朗读、圈画词语、翻译词语、表达感受。
(明确:第 2 段“衔”和“吞”的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洞庭湖水以生命, 尽显其浩瀚磅礴、吞吐日月的气势。 /第 3 段“阴风”“浊浪”“隐曜”“潜形”“樯倾”“楫摧”等词语给人带来阴郁沉重的感觉。/ 第 4 段“春和”“景明”“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词语的使用给人以明朗愉悦之感。)
落实实词的理解,关注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理解的作用。
环节三:
品析词语,落实虚词
通过对具体实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段落的差异,也可以通过对虚词的分析来体会不同段落之间的差异。请大家标出文章中的虚词,并比较每个虚词所领起的段落或句子情感的差异。
(明确:第 2 段“(观)夫”、“(此)则”引出前人所描述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可读出对岳阳楼壮观气势的赞叹之情。但“然则”一词则表现出转折的意味,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 3 段以“若夫”起笔,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虚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从而引出以下悲凉情境的描写。
第 4 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而或”一词更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 5 段的“嗟夫”“噫”等虚词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要读出慨叹的语气。)
出段落中的虚词
……(观)夫……。(此)则……。然则……
若夫……
至若……
嗟夫!……噫!……
体会虚词作用,关注具体上下文语境。
7.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明 暗
悲 喜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旷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1.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去国怀乡( ) ②把酒临风(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感极而悲者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殚其地之出
C.然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忧乐观?你认为这种忧乐观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1.特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和实际撰写)
PPT课件、音频朗读,呈现文言文众多的知识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提高课堂效率,改变文言文满堂讲的枯燥。
1.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文实词和虚词多,骈句多,让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好在文注非常详实,助学生一臂之力了,大体能疏通文意,感知主要内容。
文本的结构中对比是难点,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是难点,应重点突破。
末节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政治抱负,及对友人的规劝之意。联系第一节的“谪守巴陵郡”。
醉翁亭记教案
 
 
 
 
 
 
九(上)第三单元文言文古诗教案这篇文章共942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