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案]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及课文积累背诵。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课文译读)
一、导入,作者简介。
醉翁亭记教案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二、读课文。
1、正音,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详细内容参见《中学教材全解》初三语文上册221-224页)
四、再读文章,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深入研究)
一、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三个部分。/teach/7481.html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4.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5.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6.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8.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9.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
意。
10.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表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其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行记忆。
四、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按要求从文中摘句并翻译。
①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②写迁客骚人之悲的句子。
相关资料:岳阳楼记按句翻译《岳阳楼记》三“至”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