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人教版语文教案5篇
  初三人教版语文教案1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
  一、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并在滁州有所作为。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
  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
  三、解词:
  觥——酒杯
  翳——遮盖
  弈——下棋
  蔌——菜蔬
  意——情趣
  临——靠近
  伛偻——腰背弯曲(驼背)
  蔚然——茂盛的样子
  秀——发荣滋长
  四、课文简析:
  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1、作者从大处落笔,视野由宽变窄,由远而近,层层进逼,渐透主旨。醉翁亭记教案
  2、由写滁州——写山峰——写琅琊——写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取名人——取名意。(不在酒而在乐)
  3、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者……也——判断句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翻译时加“是”
  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
  1、由朝到暮,由春——夏——秋——冬。早晚变化之景,四季更迭之景,写出各自特点。
  2、先分写后总收,再由景写到乐。
  3、分分总,分分总,分分总,分总(由细到粗)
  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分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2、承上由景写到人。由游人的情形写到乐。
  3、其热闹场面:
  有声——歌声、呼声、应答声。
  有态——登山态、小憩态、徒手态、负重态、搀扶态。
  有活动——有垂钓的、酿酒的、采菜的、弹奏的、投射的、下棋的、
  有年龄层次——年青人、老人、孩子。
  (1)联系全文,“醉”有两点含义,一是喝酒喝醉了,表现其“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二是醉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欧阳修在写太守宴之前为什么写滁人游?
  ——为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也为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又从禽鸟之乐、人之乐中衬托出太守乐其乐。
  1、用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用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乐。
  3、其感情脉络是“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4、表现本段及主旨的句子(三个字)是“乐其乐”全句是“太守之乐其乐”。
  5、联系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的“醉与乐”?
  ——太守之乐乃是点睛之笔,含蓄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即包含纵情山水排遣郁闷之情,也包含着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反映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总之,文章写醉又写乐。醉是表象,喝多之态,实质乃陶醉之意,是谪守后对励精图治的欣慰;“乐”是“与民同乐”之意,是政治理想抱负所至,醉和乐是统一的,写醉是为了写乐。
  6、解释加点词
  而不知人之乐(转折,却)醉能同其乐(大家或他们,代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修饰,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自己、他,代词)
  五、其他问题设计:
  1、作者是怎样写出“与民同乐”这一内涵的?
  ——“与民同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具体内容。写人只写滁人,不写其他地方人,写人之乐重点用伛偻提携来衬托,游人兴高采烈,人数众多的原因是生活富足,而生活富足则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因此,人之“乐”的意义皆不同,禽鸟乐在安静的环境,游人乐在安居乐业,喜多忧少,太守乐在人们生活,表现他的造福于民思想,所以“醉”“乐”的更深刻含义是陶醉,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感情。
  2、文章的写法:
  写景与抒情的自然结合:范围先大后小,先面后点,一步步奠定抒情基调。写景方式有:
  (1)先远景后近景: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2)从早到晚: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3)自春至冬: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4)由外而内:从“至于负者歌于途”到“太守醉也”。
  (5)山间夕照全景:从“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关于文中的21个“也”,大致表达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以及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在谪居生活中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初三人教版语文教案2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方法与过程: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认识金钱至上观念的丑恶,体会作者对于下一代的希望寄托。
  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内心世界,理解文本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说说理由?
  老师也喜欢读小说?猜猜原因?先买个关子,可能上完这节课同学们就会知道了。来看看今
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我的叔叔于勒》,有叔叔的同学举手,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如何称呼你的叔叔?
  二、整体感知
  1、那文中“我”父母菲利普夫妇是如何称呼我的叔叔于勒的?跳读文章
  板书
  菲利普夫妇
  2、谁能联系这些称呼简单理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从刚才的叙述中,回顾下要把小说内容讲清楚必须从哪几个方面入手?(高潮)
  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三、细节研读
  1、从刚才得情节、称呼变化中,已经能够让我们感受菲利普夫妇的品行了,但是要更深
入的探清人物,我们可以再看看人物的语言、神态等细节。让我们更走近一点看菲利普夫妇,有感情地朗读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明显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四人一组讨论)
  板书
  于勒
  自私虚伪、冷酷无情、
  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先说说有钱的时候怎么说的?
  “诶!如果于勒竟在这支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这两句话看出菲利普夫妇急切盼望于勒归来,那当他们千呼万唤的于勒使出来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表现的?怎么说的?
  这对夫妇如此强烈的情绪变化,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的话,是什么?
  板书 “钱”
  2、教师教学用书上有这样一段话: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力的丑陋形象。——《教师专业用书》
  今天,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你们思考下,你面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就这种理解吗?讨厌、可憎、可鄙的,还有其他的吗?
  学生1:可理解的,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让他失望
  这位同学提到的这个层面,归根结底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他们家的生活非常“拮据”。
  你能够举一些他们拮据的例子吗,拮据到什么程度?
  学生:P2.
  这些都是生活生的拮据,忍一忍、省一省,可能还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这样发展下去,还会有更严重的结果?
  学生:女儿婚姻的破裂,大女儿嫁不出去
  3、不仅物质上贫困,而且女儿的婚姻还受影响,是不是说菲利普这家人就是好吃懒做,菲利普夫妇自身不勤快?P1(很晚从办公室回来),菲利普夫妇有可鄙的一面,但是他们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怎样的人?贫困的小人物。
  这里我又有疑问了,有网友有这样一段话
  “因为于勒吧,是个浪子。他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网友评论
  你怎么看?他有没有好的一面?
  于勒造成的伤害是不能抹杀的,知错就改,愿意回报兄弟,挽回过失,但是晚景凄凉?你们也跟这位网友一样吗?
  于勒也是可悲的人物。
  4、菲利普夫妇、于勒,我们都从两方面去看,你觉得这场悲剧是谁的错?社会
  这个家庭原本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但在社会影响下,一旦被钱这个条条框框局限,被利益所纠缠,一切都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