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 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 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发放翻译材料。
预习:见学习建议
导入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范仲淹二人,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贬谪的第二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
怀呢?
分析
听录音,正音,质疑,疏通课文
小练习
(1) 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水落而石出(同上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醉翁亭记教案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解释为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2)按要求填空
  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写山间四时景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点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描绘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中的“而”作用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 朝而往,暮而归      B.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 佳木秀而繁阴        D. 日出而林霏开
参考答案:(2. 翼然临于泉上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3 D(表承接。选项A中的“而”表修饰,选项B中的“而”表转折,选项C中的“而”表并列)
4)写出文中的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洁白。
  【前呼后应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3出贯穿全文的一个字(乐),这个字就是(线索)。听录音,说说文章是从哪5个方面来叙写乐的。给大家第一个格:山水、(游人)(宾客)(禽鸟)(太守)
4.醉翁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亭,为什么会带来这么多快乐?文中有一段文字专门介绍它,我们先一起来把它读一读好不好。
提问:醉翁亭到底在哪里,如果你是一个游客,请你把去醉翁亭的线路画出来好吗?
环滁——西南诸峰——琅玡——酿泉——醉翁亭
写作顺序?由大到小,由远到近
这几句话,没有刻意的修饰痕迹,应该很普通,读来却有别致之感,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把这些句子罗列出来,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特点: 都是同样的结构:。。。者,。。。也。我们称之为二分式结构。连用这么多结构相同的句式,本是修辞的大忌。因为景物描写以丰富为上,不但词语要多彩,句法上也要多变,这几乎是作文的潜规则。而欧阳修这里却出奇制胜,营造了一种不仅在语义上,而且在语气上一贯到底的语境。这种前后二分式为什么值得重复,又没有重复的弊端呢?我们来做如下的比较,谈谈你的想法。
比较: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醉翁亭,其亭翼然临于泉上。
好处:(1)有心理上的提示、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
2)还提示了景观的目不暇接和思绪的源源不断。
5. 现在谁来概括一下第一段的内容?(写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因酒而醉吗?能否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醉翁之意不在酒。。。)再来看,“醉翁之意不在酒。。。。。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还有什么作用?(总领下文)
6.下面我们就首先领略一下让醉翁醉倒的山水之美。
朗读第二段,你觉得这段写了几幅画面,你能给每幅画取个名字吗?
(1)朝暮变化之美。
2)四季变幻之美。
7.但是欧阳修仅仅欣赏的是山水之乐吗?比山水之乐更高境界的是(人之乐)。读第三节,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副景象和怎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荣辱皆忘,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 “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我们再来看,欧阳修反反复复提醒读者自己是太守而其他人是游人,达9次之多,可是与文字的一再提醒相反,在宴饮时,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等级)差别的。人们自由的吃喝玩乐,而太守呢,也不拘形态,歪歪倒倒,人与人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这一切正是欧阳修不同于陶渊明桃花源的地方,这不是空想的,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能到的世界,而是他自己营造的平民化的真切的世界。
8.比人之乐更高境界的是(与民同乐),哪句话看出来?
主旨: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段意:
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环境、由来,点出太守之乐在于寄情山水。最后一句总领下文。
第二段通过描写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的变幻,写出了山水之乐的无穷。
第三段具体描写滁人出游之乐与太守宴集之乐。
第四段写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最终托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8. 思考后讨论:有人说,《醉翁亭记》“表面上的热闹,却隐藏着内在的深沉”,它“实在并不是一篇轻松之作,它的热闹之中有着难言的寂寥”请结合背景,评价这一说法。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人(今属江西).
欧阳修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时迁时贬,几进几出,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