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
《哦,香雪》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基于对新教材的关注、对“诗性小说”的个人兴趣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版)》的推荐,笔者选择了该短篇小说作为教授内容。课堂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的阅读疑问为主线,串联整堂课的文本研读。由整体感知火车意义、人物基本形象,进而聚焦到梳理关于铅笔盒的情节,并借助心理描写研读体会物象的精神意义,最后在结尾处总结提升,把握写作意图。
本课学习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理解铅笔盒的精神意义,把握人物形象,感悟生命的美好。
2.明确写作对象的确定,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下面将活动过程及设计意图呈现如下:
活动一:引入情境
1.PPT展示绿皮火车图片,并提问:在20个世纪80年代的人眼中,在凤娇、香雪的眼中,绿皮火车意味着什么?
2.初读交流:香雪、凤娇代表的是一人,这人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各抒己见:台儿沟的男孩是否向往外面的世界,为何不选择男孩作为写作对象?
【设计意图】明确火车给小山村带来的意义。明确人物的基本形象,同时让学生对作者写作对象的选择、写作视角有初步的思考。
活动二:整体感知
背影教学设计展示学生自主阅读时的疑问:小说的主人公是香雪,为什么花许多笔墨写凤娇?
1.概括凤娇的特点:你对凤娇的主要印象是什么?
2.假想小说情节:那个深秋的夜晚,如果是凤娇不小心上了火车将被火车带往三十里外的西山口,你预计小说的情节会怎么发展呢?
3.比较人物形象:凤娇与香雪这两个女孩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关注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小说情节,初步思考人物设置意图。由两个女孩对火车上事物的关注点分析凤娇的追求及其载体、香雪的追求及其载体。明确凤娇和香雪分别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和向往,明确人物间的衬托关系,理解人物的设置意图。
活动三:聚焦阅读
展示学生自主阅读时的疑问:香雪为什么执着于铅笔盒?
1.概括相关情节:围绕铅笔盒,概括香雪的经历。
展示学生自主阅读时的疑问:小说后半部分,香雪的心理活动为何写得如此复杂?
2.绘制心理变化图:用曲线绘制香雪三十里归乡路心理变化图,反映香雪心情的起伏变化。
探寻心理变化原因:体会铅笔盒对于香雪的精神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情节梳理,明确铅笔盒与香雪的联系,理解文明的落差带来的创伤的记忆。通过文本细读,明确眼里之景、心理之境,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从而把握香雪的心路
历程。明确铅笔盒给香雪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让香雪从自卑走向自信,从怯懦走向勇敢,理解香雪心灵的成长。
活动四:提升阅读
展示学生自主阅读时的疑问:结尾如何理解,文章又想表达什么呢?
1.体会小说结尾留下的想象空间。
2.品读感叹句,体会结尾内涵。
3.小说主旨意图探究交流。
感悟作品阅读价值:透过铁凝的小说,我们了解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山村中那一代人物质上的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追求。可它又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在当代,这部作品继续引发人生思考,引发价值追求的思考:追求什么才更有价值。在现在读来,香雪的追求、香雪的成长,依然会让我们动容。拥有精神梦想,走向光明未来,价值追求的思考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读懂小说的时代性阅读价值和小说隐含的跨越时代的阅读意义。
活动五:评价反馈
1.理解作者对写作对象的选择,明确以香雪为主人公的必然性。
思考:小说主人公的设定,是出于作者表达主旨的需要。虽然说通了火车,为所有人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但是得到铅笔盒,完成人生成长的人物必然是香雪,体现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也必然是香雪。为什么?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外在:火车的到来提供了可能。
内在:不同于别人的追求,思想意识的觉醒。香雪是台儿沟唯一上初中的人,初中是种下文化基因的地方。香雪与凤娇的两种追求的差异在于香雪追求铅笔盒是洗雪文明落差带来的屈辱。这是未曾因遭遇文明的撞击而带来屈辱的凤娇所难以理解的。
2.阅读与写作的启发。
多关注思考作者对写作对象的选择、对人物形象的设置,有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回应活动一,明确作者对写作对象的选择,对主人公的定位,思考阅读与写作的启发。
[教学反思]
一、    关注学情,坚持以学定教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学情为导向,是一切课堂活动的出发点。笔者在课前收集了学生们自主阅读时的疑惑,梳理分类,发现学生的阅读疑惑主要聚焦于香雪和凤娇之人物形象理解、铅笔盒之物象作用、结尾内涵和小说主旨的把握上。以学定教,由此确定课堂设计主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疑问为主线,引领整堂课的文本研读。根据学生的阅读疑惑精确设计教学活动主问题。主问题一:小说的主人公是香雪,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凤娇?主问题二:香雪为什么执着于铅笔盒?主问题三:小说后半部分,香雪的心理活动为何写得如此复杂?主问题四:结尾如何理解?文章又想表达什么呢?以此对应学生在香雪和凤娇之人物形象理解、铅笔盒之物象作用、结尾内涵和小说主旨把握上的兴趣点,使得学生想“学什么”和老师想“教什么”达成一致。
二、    深挖文本,实现长文短教
《哦,香雪》文章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内蕴较丰,课堂时间有限,如果逐句逐段,条分缕析,必然耗时费力,得不偿失。教材内容绝非教学内容,面对长文,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本课教学进一步引发了笔者对小说长文短教的思考。面对长文,教师需要深挖文本,寻突破点,把握教学主线,方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长文短教。
在确定课堂设计主线以学情为导向之后,笔者再次回到文本,精心挖掘打开思路的触发点。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如果想全面分析香雪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主旨,必然不能忽略环境和情节这两个关键要素。所以在“引入情境”这一环节,首先请学生明确在20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大背景下,火车给小山村带来的意义。其次通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香雪与凤娇的比较,理清人物形象。再通过“聚焦阅读”环节,借助梳理情节,探寻人物内心。最后的“提升阅读”环节,在结尾内涵的进一步理解中探究小说主旨。所以整个课堂是在以学情为导向之后,融合了小说环境、人物、情节三个要素,进行层层梳理的。且教学活动环节设计从“引入情境”到“整体感知”,再至“聚焦阅读”和“提升阅读”,整堂课的脉络遵循学生阅读规律,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拎主线而清脉络。最后的“评价反馈”环节,深入探讨作者对写作
对象的选择、对人物形象的设置,回应了课堂伊始对写作对象的初步思考,使课堂结构圆融,同时也将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引向深入。
三、品读情感,追求情理共生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这种建构,当然是借助语文活动进行的。语文教学要在有效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体情、悟理,追求情理共生的教学境界。课堂活动中,笔者循着教学主线,设计了围绕铅笔盒概括香雪的经历、绘制香雪三十里归乡路的心理变化图并探寻心理变化的原因等相关教学活动,均是为了让学生透过让人动容的语言文字,感受香雪追求铅笔盒是要洗雪文明的落差带来的屈辱,感受铅笔盒给香雪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让香雪从自卑走向自信,从怯懦走向勇敢,理解香雪心灵的成长。当香雪怀揣着渴望已久的铅笔盒,穿过茫茫夜回来时,我们也愿意像台儿沟人一样,给她拥抱,为她喝彩。我们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情的沟通、情的传达、情的滋养,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且进一步引发对价值追求的思考。而这样的情与理的感悟,均是在阅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进行着。
铁凝在《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一文中说:唧使有一天,磁悬浮列车已经变为我们生活中的背
影,香雪身上散发的人间温暖和种种美德,依然会是我们的梦。”唯愿阅读《哦,香雪》的你、我,都能拥有自己的精神梦想,走向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