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听课心得600字
  背影听课心得1
  读了《背影》让我深深的体会了父爱。
  虽然父亲给孩子买橘子很平常,但是那段时间,外祖母的去世,父亲的失业,正是家境衰败的时候,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时候,父亲为孩子去买橘子,何况父亲肥胖的身躯走个路都感觉左摇右摆的,还要去穿过铁道爬过月台,身子倾斜了,只是为了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给即将离别的孩子去买橘子。从这件事中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那份浓浓爱意呢?或许在这之间有许多的爱真的微不足道,但是他们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没有一丁点儿的后悔,没有一丁点儿埋怨,这样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就值千斤重了呢?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说得好,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有我们的存在,他们常常会为我们而着想,因为他们的期望全都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成就,不用再走父母曾经走过的那一段布满荆棘的道路,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而不求半点儿回报,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已经足够了。从我们开始
咿呀学语,直到我们开始蹒跚学步,再到我们跨入校门的那一刻,他们——我们伟大的父母无时不刻的在我们身边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加油,给我们关怀。我们在他们的臂弯里快乐而又健康的成长着,所以到了现在我们都还是离不开他们对我们的悉心呵护。
  读了《背影》之后,我感受到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并不一定要真真切切的表达出来,有时候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够传递着他们对我们的爱。
  或许在多少年后的今天,我离开了他们,独自到很远的地方去工作,去生活,但是我都不会忘记我的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句话说受了别人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去还给别人,我们对待这份恩情就像是寸草春晖,更何况父母对我们的爱无法去衡量,其实在那个时候。
  我们已经欠了他们一生的债,只是那债他们不需要我们去偿还罢了,而且他们赐予了我们生命,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这有限的生命当中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背影听课心得2
  朱自清的《背影》属于名家名篇,已经有很多人研究过它的教法学法,虽是如此,这篇文
章却仍然很难处理。有的以泪为主线进行教学,也有的以背影为中心点进行发散思维,对于这些方法,总是感到不满,冥思遐想中忽然火光乍现,产生了以对比为主的教学思路。
  《背影》中,“我”由于看到父亲买橘时艰难的样子而感动,流了泪,也留下了父爱的动人篇章。这是“我”心态的转折点,前后自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态度:之前我总是笑他说话不大漂亮,之后我却在笑自己太聪明;之前我也许总嫌他太麻烦,之后却总是宣泄着悔悟思念的泪。先前总是笑父亲的“迂”。父亲为送儿子的事情犹豫再三,显得不干不脆;和别人讲价钱显得斤斤计较;托别人照顾我又是没凭没据,处处都透着二十来岁的年青人对老一辈不耐烦。买橘的事情发生之后,我终于理解了父亲,文中连用“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明了居于现在思过去,对于既往的悔过之情。文末“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更体现了此情之浓。站在理解的角度,结合父亲送别时的四句话语,才恍然明白曾经以为的“迂”从另一方面来看其实是至亲至难得的“慈”!
  至此,教学的思路可以定位在“迂”与“慈”的思想转变中,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执“迂”或执“慈”的观点其实只在一念之中,同样的言行,不理解的认为是“迂”,理解的却
认为是“慈”。而且这种同一事情从不同角度能得出不同结论的方式很容易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课堂解读由仅仅针对作家的个人生活和思想经历变化的研究转换成了依据文本了解“思维的可逆反性”,很容易便能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同时增容了知识境界,甚至可能调节心胸的容量。
  朱自清先生写作的本意也许是突出父亲买橘造成的心境上的变化,而作为学习者的我们,应当可以把文章仅当作一种增加知识阅历和感悟的平台,对现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由“迂”到“慈”变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加深对父母行为的理解,平缓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
  课堂设计思路也许是好的,不过由于自身在教学上随意性太强,造成课堂一些言语不够规范,这些只能今后改正了。
  在上《背影》一课时,我把指导写作与范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学习《背影》一文的构思。父母之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高尚的爱,也是许多作品炬久歌咏的主题之一。朱自清的[背影]也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文章。他选取的表现主题的构思却
独出心裁,不写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写送行,买橘子等小事;不是正面写父亲高大的形象,而是抓住背面的“背影”来刻画。这是最能体现朱自清“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的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的地方。通过背影,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是显示出来了。正如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辉,选取小的角度同样也能表现大的主题。抓住这点以小见大,敢于创新的构思我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那些蕴含着深情的细微的动作眼神话语等。学生在此启发下,说出很多表现爱的细节。像彭金云的“读初二了,父亲见我书包太重,怕我压矮而帮我背书包”的细节,朱偏偏的“母亲给我生活费送我上学时偷拭眼泪”的细节,段莉莉的“我不理解父爱,可在冲突后看到父亲修好的手表时又理解了父爱的细节等。学生的发言说明,对于以小见大的构思学生已心领神会了,学生也认识到创新也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众不同的细节。
  其次,学习《背影》一文真挚的感情和适当的写作技法的交融。一篇成功的文章是感情与技巧的完美交融。光有感情,没有适当的表现手法,如同茶壶里倒饺子倒不出来;光有技巧却没有真挚的感情,会让人觉得空洞或虚伪。这也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病。我用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习文的收获;看到了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写作上的经验呢?经过阅读理解思考归纳,学生说出了铺垫烘托,详略的安排,重点刻画结构顺序等各方面的启示。学生的发言
说明了他们深刻地领会写作技法和真挚情感对一篇文章的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对这一问题有话说,有收获,然后我又让他们将学到的经验加以运用,让他们写写父母或其他亲人关爱自己,让自己最受感动的瞬间。学生的习作中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技法了。
  背影听课心得3
  《背影》这堂课讲下来,虽然达到了我的预设目的,但是就课堂的生成性来看,还是存在 一些问题,具体论述如下:
  一不足之处
  1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主次矛盾认识的很不够。我想教什么和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还没有有效重合。如何把教材内容有机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重点。《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是一个中年人对当年的自己年幼无知的忏悔。这是通过对父亲的四次背影的描写实现的。顺理成章的教学思路好象就是抓住写作角度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个没有错,但重要的是如何独特的视角来认识他的内心,如何来个性化的表述,并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认识
背影教学设计人物,虽然学生在这一环节回答是较为丰富的,但是我总觉得有一些老套,想公式定理一样。经过这几天的思考,我形成一个判断:是我的教学预设太机械了,没有给学生深入的体会感悟的机会。我的教学内容太依赖教材内容了。
  2教学手段和措施还存在不足。一是读的少了,尤其是对父亲四次背影和四次话语的描述朗读不够。如果能做好这个工作,相信学生对父亲的这个人物的感触会更深一些。二是说的太简单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并较细致的表述出来。
  二改进措施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质朴感人。在教学课本之前,对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预习要求:
  1扫清文字障碍2明确本文的主要人物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在备课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两个关键词“背影”和“眼泪”。围绕这两个次来展开教学。我觉得:揪住这两方面,学生就容易理解课文的大意了。教学这篇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出几次“背影”和几次“流泪”让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出文中出现了多少次“背影”?明确那些次是实写,那些次是虚写?让学生第二次朗读课文,出稳重出现了几次“流泪”?为何流泪?
  (1)“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有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为何流泪?抓住一个词“祸不单行”,父亲的工作没了,祖母死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这个部分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是一篇伤感的文章。全文笼罩着哀伤的氛围。一下失去收入来源,而祖母的丧事都是借钱办的,自清正要到清华念书,还有一个弟弟考上了上海交大,为了节约用度,改上了当时免费的师范学校。父亲不在年轻,这个时候压力很大,这一环节很重要,学生才渐渐有了共鸣,哎,真是“祸不单行”,“惨淡”
  (2)看到父亲艰难地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次流泪,一扫我前面的自以为是,我深深理解了父亲的用心良苦。我自己的情感反映去烘托,格外感人。注意一个细节,父亲的“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的是“紫毛大衣”“皮大衣”,做父母的,总是把最好的给了儿女,我是否对这份“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爱”有些不太习惯,甚至麻木?
  (3)看到父亲离去的背影,再一次流下了眼泪,这次眼泪是上一次的继续,是更深地理解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4)最后一次流泪是回忆中的流泪,父亲的背影也深深地定格在作者的脑海中。
  第二节课:我的主要构想是抓住任务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进行分析,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中心和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作者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很简单,先交代“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关于体型和衣着的两处肖像描写,在前作铺垫,让读者与之后的背影特写镜头整合起来,使头脑“背影”的画面更清晰。对父亲去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却很细腻,尤其是用了一个特写:攀爬月台,刻画的很精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身体动作,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作描写很到位。写攀爬只写起始动作,不再往下写,形成“背影”的终极定格。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只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