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时事导入:
    今年新冠肺炎抗疫期间,在日本捐赠给中国的物资上写下的几句诗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让人觉得美好又备受鼓舞,同时也让我们再次见证了诗歌的魅力!诗,就是这么一种飞翔的艺术,它可以跨越语言和民族的障碍,在拉近空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间心灵的距离。既可以飞跃大洋,在心里落下美与爱的种子,也可以跨越千年,只一句,便动心动情,嵌入灵魂,深入骨髓。而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诗歌,它曾让无数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哪怕只一首便可以奠定他千古的地位,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老师给它取了标题《古来圣贤皆寂寞——吟一曲生命的悲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二、示范朗读(配乐朗诵诗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解说: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范读,注意划好朗诵节奏,通过朗诵的节奏、语速语气、语调轻重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歌行体诗歌,无论是从它字数还是韵脚都可以发现这首诗歌还没有发展到后来严于格律的近体诗。
    理解诗意
    (一)词句注释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解说:现在你能翻译这首诗歌了吗?我们一起来!
    (二)白话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能悠悠无限,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四、知人论世
    解说:这首诗初读很短很简单,老师也非常喜欢,小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分享心得,我们都被这种苍茫的孤独感和天地唯我的孤傲气质深深打动:高楼之上,飘荡了千年的风迎面吹拂而来,诗人衣袂飘飘、落寞孤高!初读我们不懂他的悲伤,但他的悲伤可以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和怜惜。到底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与悲伤呢?我们需要“知人论世”。
    解说: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记下“知人论世“相关知识点。
    知人论世: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
    知人:了解一个人的生平经历、为人性情、风格作品、创作意图等;
    论世:研究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
    (一)知人:人物生平
    初唐诗人:“初唐四杰”+陈子昂。
    生平经历: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四川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他曾进谏《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在26岁、36岁时两度从军边塞,三十八岁因为父亲重病时退职返乡,守孝期间竟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罗织罪名诬陷加害,后冤死狱中,一代巨星就此陨落。
      诗风作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影响评价:奠定了盛唐壮阔大气的诗风基础,对盛唐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
易产生巨大影响。
    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白居易称:“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解说:重要的初唐诗人,除了“初唐四杰”,还有陈子昂这位诗人特别重要,他几乎奠定了盛唐诗风壮阔大气的基础。陈子昂,字伯玉,四川人。后来被誉为“海内文宗”的他却并非出生书香世家,祖上和他都是习武的,祖上还被受封过类似“司马”一类的武官。十八九岁之前几乎不曾读书,后来偶然读到了古代的古文经典,一时顿悟,一改公子哥陋习,发奋读书,立志报国,弃武从文,从此走上从文从政的道路。不止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他,二十四岁中进士,又因进谏《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并授予官职,在26岁、36岁时两度从军边塞,三十八岁因为父亲重病时退职返乡,竟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后冤死狱中,一代巨星就此陨落。
    不得不说,陈子昂在中国历史上的确算得上是一个人物!陈子昂的诗新主张对唐诗产生的历史影响巨大,并且意义深远。他的诗新主张为迷茫的文人们指明了方向,使
得盛唐文学诗风壮阔大气。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的他,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和今天的《登幽州台歌》等。对同学们熟知的盛唐时期的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白居易称:“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陈子昂不仅具有诗文之才,还颇具经天纬地之才,并非纸上谈兵,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对边防政务颇具才华和远见。陈子昂是初唐诗人,他生活在一个非常特殊时代,考取科举是在唐高宗,但为官从政则是及第不久唐高宗病逝后,由武则天建立的周朝。他直言敢谏,满腔豪情,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武则天很欣赏他的热血忠心,但并未重用他的治国理念。而他想要成为像诸葛亮那样的千古名臣,心中常常郁郁寡欢,甚至曾一度因“逆党”名义而被株连下狱。后来契丹来犯,狱中他提出请缨杀敌,得到武则天同意,随建安郡王武攸宜东征契丹,任随军参谋,没想到却遭受了更大的打击。这首诗就是写于他第二次从军中。
    (二)论世:写作背景
      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子昂进谏,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建安
背影教学设计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子昂体弱多疾,激于忠义,尝欲奋身以答国士。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者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解说:武攸宜是武则天的侄子,他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前锋屡败,陈子昂挺身而出,直言急谏,并请求率领万人为前驱,没有得到武攸宜允许,反而被认定有忤逆谋反之心。陈子昂屡献奇计遭拒,被认定只是一个文人书生并无战场谋略,却因急切的进言为权贵所不喜,被贬为军曹小吏,这对陈子昂来说无异于巨大的打击。在朝堂之上,不被君主重用;战场之上,不被主将接纳,陈子昂报国无门,满腔悲愤。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当地的蓟北楼(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当时的人没有不知道这首诗的 。
    五、情感理解:
    “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他侠气铮铮、英雄难酬壮志的悲叹与不甘。
    为何“怆然涕下”:悲伤哀痛、涕泪流洒的样子。
    怆天地:(对比:时空的悠远,生命的短暂;对比:宇宙的浩淼,个人的渺小)天地之悠远、人生之短促鲜明对比的失落与无助
    怆生命:抱负难施的寂寞,孤芳自赏,悲从中来
    怆命运:深深悲叹自己被不幸埋没的怨忿   
    怆知音:悲叹自己无知音相遇
    怆人生: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
    怆文坛:萎靡浮艳,风骨不再,孤身一人,摇旗呐喊
    解说:同学们被“独怆然而涕下”这种悲伤打动时不免会有些疑问和好奇,为什么陈子昂堂堂一个七尺男儿,竟会悲伤到涕泪横流呢?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们先从了解“幽州台”这个著名的典故开始!追思千年,战国时期的燕国内忧外患,时常被强大尚武的齐国侵略践踏,燕昭王采纳他的老师郭隗的建议,在燕国建幽州台,置黄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当时的天下人才齐聚燕国,并招来战国名将之一的乐
毅。燕昭王对乐毅是优待宠幸,当然乐毅也是不负众望,后来率五军连下齐国七十城,可谓是名噪一时、威震四方,后来齐国反败为胜,那又是后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音“为”)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