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第14课 背影 第一课时 朱自清 | ||
目标 | 1、理清全文脉络(线索),理解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并仔细体味其含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 ||
导学卡 | 时间代表效率,时间就是生命!请同学们珍惜时间! 1、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背影”在文中出现过几次?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作用? 4、随机挑选小组上台展示上面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及结果,下面同学做好笔记,展示结束后有不同答案的同学可以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5、展示后完成老师当堂布置的练习题。 | ||
教师活动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父爱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 父爱是良言,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父爱是阳光,让我们健康地成长; 父爱是音乐,让我们快乐地生活; 父爱是蜡烛,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自己 …… 父亲就如一部大书,什么时候品读,都会收获不同的味道。今天我们就跟随不同处境、不同年龄段的朱自清一起去品读父亲的《背影》。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脉络(线索),理解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并仔细体味其含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独立学习,自我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导学卡的指示,认真阅读课文,完成导学卡上的问题。老师巡查学生完成导学卡的情况,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点同学,并且把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下来。 四、小组交流,开拓思维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导学卡上的问题,教师走动查看小组情况。教师对小组的表现,小组的问题做好记录。学生学完,教师对学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 五、学生主导,教师助推 学生有序分组上台展示所学成果。老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引导、点拨,并对他们的知识点缺漏之处进行补充,针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 1、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这段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略带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中心内容,突出“背影”。 2、“背影”在文中出现过几次?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出现过四次。 第一次:在开头提到“背影” 作用:在于点题,突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开启下文。(不忘背影)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作用:突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描写背影) 第三次:写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背影”在人中消逝。作用:渲染离情别绪,催人泪下。(描写背影) 第四次:是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泪光中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作用: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与文章开头呼应。(怀念背影) 线索:不忘背影→描写背影→怀念背影 3、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齐读第六段) 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棉袍”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用了“蹒跚”一词。而后作者描写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攀”字写出了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身体向上,这需要很大力量,而上了年纪的父亲,这 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都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就会有摔下去的危险,此时作者心情该是多么的紧张!“倾”字写出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活,虽然爬上月台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六、 课堂总结 课文围绕“背影”这一线索,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七、 课后作业 完成知识导航和达标体验。 | 1、二次备课: 2、课堂问题记录: | |
小组表现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教学反思 | |||
课题 | 第14课 背影 第二课时 朱自清 | ||
目标 | 1、品味文章朴实语言、平凡细节的深刻内涵。 2、感受父子间的深挚感情,感受父爱的伟大。 | ||
导学卡 | 时间代表效率,时间就是生命!请同学们珍惜时间! 1、《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请分别指出? 2、父亲在第六段中共说了几句话?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3、作者为什么选择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父亲的正面来写作呢? 4、小组长带领组员学,互相分享交流知识,做好笔记,并且进行组员分工。 5、各小组依次展示今天的所学成果,下面同学做好笔记。 6、小组展示结束后,学生依据教师的指导,完成练习题。 | ||
教师活动 | 一、回顾复习,走进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的记忆,认识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今天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来体会朱自清平凡朴实而又深情的语言。 二、诠释目标,确定方向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对其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确方向。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朴实语言、平凡细节的深刻内涵。 2、感受父子间的深挚感情,感受父爱的伟大。 三、自主学习,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根据导学卡的指示,认真完成相关的问题。老师巡查学生完成导学卡的情况,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点同学,记录易错点,及时更正。 四、小组探究,解惑释疑 请小组长带领组员以及物品,组织组员互相讨论,在交流中帮助组员,解答疑惑,然后分配好展示任务。教师并巡查全班,发现小组的问题,查看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小组学结束后,教师对学情况进行点评并总结。 五、学生展示,教师引导 学生有序上台展示学习成果。教师作补充: 1、《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请分别指出? (1)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 (2)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3)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 (4)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拓展:课文中对“我”的第二次流泪写得很详细,“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 (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多久。 (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5)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2、父亲在第六段中共说了几句话?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②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父亲担心儿子路途是否平安,要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后,才能放心。 ③“进去吧,里边没人。” 赏析: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他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3、作者为什么选择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父亲的正面来写作呢?(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六、总结 本文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七、知识检测 完成练习册中《背影》的习题 | 1、二次备课: 2、课堂问题记录: | |
小组表现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教学反思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