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23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春夏秋冬》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情势显现,环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知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动身,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知道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进程,获得识字体验,终究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合适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教学时,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视察课文插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感受四季特点,在充分感知四季的基础上,进行朗诵指导,读出四季不同的美。再观赏由“青草红花游鱼飞鸟”组成的风景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动。看图用课文中的词语说一两句话,如“春风吹开了桃花,柳条在风中飞舞。”等。
  在生字教学中,由于本学期开始我重视汉字构字法的渗透,但书中不再显现笔画顺序,鉴于部分学生笔顺掌控得还不太好,因此在教学时,我也会适当强调部分汉字的笔顺。吸取上学期较多同学二类字认读存在问题的情形,本学期开始,我在课上加强了二类字的抽读和口头组词,加深对二类字的认识并在运用中掌控二类字。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以图引文学古诗──古诗《所见》教学一得理解古诗意思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有些诗句看来非常浅显易懂,可他们还是一脸茫然,这其中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是语言组织不起来。
  因此在教古诗《所见》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诗是有景而来,利用画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学习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所见”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是把看到的东西说一说。”于是我把课文插图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画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学生说:“图上画着一个放牛的小孩骑在一头黄牛的背上,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眼睛看着树上的一只蝉。”我问:“你知道他想干什么吗?”学生说:“他想捉树上的蝉。”“对,那么,要想捉住那只蝉,他得怎么做呢?”学生说:“他得停下来,悄悄地
接近那只蝉,然后猛地一敲,那只蝉就会掉下来。”看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图意,于是我告诉学生说:“这也是诗人袁枚所看到的情景,袁枚把他所看到的这个情景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所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首诗,利用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是什么意思?”一段思考时间过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每句诗意的理解,然后再集体交流,最后教师再把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做以梳理,总结,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总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很多,只要用心探索,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在《咏华山》这篇课文中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所以要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__“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从诗到文
  A、出示古诗,学生质疑——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与诗有关联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简笔画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这一环节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朗读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理性认识——实际操作——感性认识”的认识过程,自己领悟出华山的高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从文到诗
  __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三、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本篇课文重在描写华山之高,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板书不能多而杂,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个“高”字就可以了。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话情势来说明科学常识的讲读课文。课文从“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讲了下雨前一些动物的活动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篇课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教给学生通过动物行动的变化来观测天气的方法。这既是一篇学习语文训练语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知道词义。
  识字教学按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讲读课文,知道字义;总结课文,认清字形三个步骤进行。特别是注意在讲读课文中帮助学生知道字义。例如:在知道“搬”时,第一我让一位学生上台表演搬的动作,其次让学生视察老师手中的粉笔能不能用搬,为何,该用哪个词。进而让学生明白“搬”是在拿很重的东西时才会用到这个词
  二、边讲边画,激发爱好。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结合本课教材所描写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我设计采取边讲边画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每一段的内容在黑板上板画出形象的小动物,使优美的语
言文字和直观的画面融为一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爱好,从而到达帮助学生知道课文内容的目的。使发展语言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
  三、注意联系,训练思维。
  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如:燕子为何会飞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飞不高的虫子来知道。还可问学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发觉燕子的摸索进程:虫子飞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气很湿润→所以要下雨。
  四、及时渗透品德教育。
  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__的思想感情,学习小动物们相互干心的好品德,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如小鱼对小白兔说:“小白兔,你快回家吧。谨慎淋着雨。”要指导学生很好地体会感情。再如通过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积极去问别人,教育学生要多视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视察大自然的爱好。
  五、加强朗诵训练,注意情势多样。
  对小学生来说,朗诵是体会__感情,知道__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要在朗诵的基础上进行知道,在知道的基础上指导朗诵。通过反复朗诵,让画面出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通过朗诵表现出来。为此,我设计了多种情势的朗诵,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也有全篇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也有戴头饰的分角读,还有引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知道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一年级课本自从改版之后,增加了许多科普性的__,使得语文课堂上气氛更加活跃,增添了许多乐趣。
  在教学《水滴的旅行》这一有关水循环的科普性课文时,我先用了一个文艺性的谜语来激起孩子的兴趣,导入课题:一滴水,怎样才能永远不会干涸?果然,孩子们被我问住了,一个个苦思冥想。继而我再引导孩子们复习上册学过的一篇儿童诗《雨点》,问他们这雨点是不是也是一滴水?它最后到了哪里?孩子们恍然大悟:把这滴水放进大海里,就永远不会干涸。
  有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开头,在分析课文时,我一边讲解,一边请小朋友来比较:水滴在这篇课文里先后先后到了哪些地方,变换了几种形态?根据这一个思路,同学们总结出:在世界最高的山峰上,它是一朵雪花;在大海里,它是一朵浪花;在草原上,它是骏马身上的一滴汗;而今天它就在我们身边不远的一个公园里,和它的小伙伴们一起,欣赏蓝天白云。
  接下来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这个小水滴是在公园的水洼里永远待下去了吗?它以后还要去哪里旅行呢?又是以什么形态呢?小朋友根据第四段的描述,开始发挥想象,有的说它变成水蒸气了,又轻又小,我们看不见,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变成水蒸气上升之后,很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变成了一朵朵白云,跟空中的小鸟们一起飞来飞去。这样的启发想象,也很好地给孩子们做了一次说话的拓展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