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
‚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
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故事新编》中有八篇小说。
鲁迅只是取神话、史实中的‚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可见鲁迅着力于发掘神话、史实素材中与现实斗争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提炼出有‚为现在抗争‛的题材。
《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取材于神话传说。
《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对‚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封建卫道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奔月》刻划了羿这个古代英雄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也揭露了以怨报德、趁火打劫的逢蒙一类人物的嘴脸;《铸剑》歌颂了眉间尺、黑衣人两个英雄的复仇精神。
《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五篇,对大禹、墨子、伯夷和叔齐、老子、孔子和庄子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借历史上的人和事,对现实中的鬼怪现象进行了批判,赋予历史题材以新的意义,使之为现实斗争服务。
因为鲁迅当时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抨击反动派的杂文很难与读者见面。
他就选择古代神话、传说和史实题材,也穿插进现代社会的内容,捎带给敌人一刀,为我们提供了借古讽今、古代今用的典范之作。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
所说的‚拼凑‛,并非随意生拼硬凑,而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
请看:
《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辪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
‚儿子打老子。
‛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
《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
‚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塑造人物形象也是采用‚画眼睛‛、‚勾灵魂‛的手法。
例如《理水》中写禹及其治水的人们出场:
‚一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写大禹不辞辛劳,长期治水,‚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突出了大禹舍已为公、一心为人民治水的形象。
三、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
对鲁迅的评价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一线索结构。
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
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
《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
《幸福的家庭》把青年作家的构思与现实的纷扰交叉起来写,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困难处境。
《肥皂》围绕着‚把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面目。
2、两条线索结构。
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
《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同时又以对比的方法来组织故事情节。
通过二十年前天真活泼的看西瓜的小闰土与二十年后凄苦的闰土形象的对比,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穷困的生活现实;二十年前闰土喊‚我‛为迅哥,亲密无间,二十年后闰土叫‚我‛为‚老爷‛,前后称呼的对比,突出了阶级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还通过宏儿与水生的关系、儿时的‚我‛与少年闰土关系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贯串成一个故事情节。
这样明暗线的情节结构是很巧妙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