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题目 (1)
内容摘要、关键词 (1)
正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4)
结语 (6)
注释 (6)
参考文献 (7)
英文摘要、关键词 (7)
致谢 (8)
鲁迅与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浅析
内容摘要:鲁迅和契诃夫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反映小人物的人格品质,把小人物身上带有的奴性的社会成员心理如实的表现出来;在创作手法上都采用了反语技巧,体现两位大师情感上的“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理智上的“怒其不争”,深知其弱点。两位作家笔下的小人物所处的环境不同,又各具特。
关键词:小人物、人格品质、反语技巧
郭沫若曾评价:“鲁迅的作品和契诃夫的极相类似,简直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假使契诃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无声的悲哀的音乐。”
[1]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鲁迅不愧喻为中国的契诃夫。两位大师都以短篇小说著称,同时擅长讽刺、诙谐的手笔,都把小人物这个题材放在创作的首位,用几乎无事的小事来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但两位大师笔下的小人物又各有千秋。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家。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
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的笔端时时触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契诃夫与鲁迅作品的伟大意义在于,他们都能无情的嘲弄现实生活中一切庸俗的东西,鞭挞恐怖的封建社会和奴性的社会成员心理,唤醒人们同他们进行斗争,并坚信美好的生活必将到来。但契诃夫在艺术题材上实现了巨大的创新,最突出的特征是把日常生活的矿石变成宝贵的金子。鲁迅在描写小人物时含沙射影,让读者去慢慢领会,契诃夫在这一点上比鲁迅更直白。契诃夫的主人公无一不是生活中的底层人物,他们地位低下、受人欺凌、得不到理解和帮助,鲁迅的作品中我们也看到形态各异的小人物:孔乙己、闰土、祥林嫂、子君……契诃夫的作品中有令人同情的人物,也有阿谀奉承的小官吏,有见机行事的变龙,有古板、守旧的套中人,这些人在十九世纪俄国残酷的压制下,灵魂被无形地扭曲了。而鲁迅笔下有苦命的祥林嫂,有因未当上秀才而颓废不求进取的孔乙己:自身毛病很多,但又不甘于被人欺负总是以“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有具有强烈反抗性大胆泼辣的爱姑,为争取自己的合法
地位闹了整整三年,因慑于七大人的威权败下阵来。这类小人物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与契诃夫在描写小人物的态度上如出一辙,都采取了冷静客观的态度,把事实和人物的表现一一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便悄然告辞了,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这与契诃夫提出的与读者共同完成创作相一致。他们都注重描写小人物的人格品质,把人作为研究社会的形态。两位作家致力于刻画人的属性,剖析社会成员的各种心理和社会行为。谢曼诺娃评价:“人道主义作家契诃
夫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2]黄育新评价:“鲁迅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贡献,鲁迅思想对前代与同时代思想家的超越之处,便在于他自始至终把人作为自己的思考轴心,把人放在文化最高层次……”[3]这就要求作者不能以单一的模式或单一的性格来塑造人物。虽然两位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命运是相似的,都遭到社会的压迫,失去了自我,无法摆脱上层统治的束缚,无法挣脱固有思想的禁锢,只能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压迫。契诃夫在描写小人物时并未把重点放在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上,而是对小人物的思想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究,对人生进行思考、剖析,从而进一步深化小人物这一主题。契诃夫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生活的,把小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并通过他们对社会矛盾冲突做出的种种表现:心理和行为,把小人物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这便是契诃夫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鲁迅与契诃夫都自觉地表现小人物性格上的缺陷,他们笔下的小人物都带有“奴性”。其表现为对地位的屈从,对权力的恐惧和对权威的崇拜。思想中形成这类奴性意识,主体性格便发生了扭曲,变得更加自卑,对有权利的人忠顺、盲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沙皇政府执政,当时恐怖气氛笼罩着全国,在封建制度下生活的小市民、小官吏习以为常的奴才般的尊敬长官,苟且偷生,以阿谀献媚为能事。在《小公务员之死》中,契诃夫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多么可笑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形象:在剧院看戏,打了个喷嚏,唾沫星子溅到了坐在前排的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身上(他在交通部门任职),小公务员急忙向将军道歉,将军回说不要紧,可是小公务员却就此惶惑不安,定不下心来。
幕间休息时,他又去请求将军原谅。次日再次专程去将军府上赔罪。第三天又去向将军反复解释自己的无意冒犯。将军终于被近乎纠缠的道歉惹火了,大叫一声“滚出去!”小公务员吓得周身发抖,回家就死去了。小公务员的心理状态确实有些失衡。社会世态对他的束缚太紧,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太深,各种各样的深度恐惧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重逾千斤。结果,一个喷嚏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在那种动辄获罪的社会中,随时有凭空飞来的横祸,为了防
范于未然,他的奴性心理恶性膨胀,“疑心生暗鬼”式的自我折磨,造成了他悲剧的结局。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作者的“怒”已经大于“哀”。契诃夫对小人物毫不留情,尽情嘲笑,把他们的丑态暴露无遗。《小公务员之死》、《变龙》等,在这些作品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以没有了早期的可怜、可悲,作者对他们的同情成分显然少了,批判讽刺的成分增加了。当然,契诃夫对小人物的挖苦,还是出于一种仁爱之心,他是用这种辛辣的讽刺来唤醒他们,让他们向旧社会告别。
中国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虽然经过“五四”前后的“呐喊”和思想启蒙,国民还是不觉醒,鲁迅“彷徨”了。《祝福》中的祥林嫂被政权、神权、族权、夫权所束缚,无法挣脱。鲁迅说:“在那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里,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那悲惨命运的,问题不在于她凭自己的力量能否冲破黑暗的环境,问题是在于中国人民是否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4]可见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在旧社会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显得更加愚昧、麻木不仁。《离婚》中的爱姑是旧中国中产阶层妇女悲惨命运的高度典型化的集中体现,是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十五岁时嫁入施家,
婚后丈夫另有新欢,要撇掉她。为了不被丈夫离弃,大闹三年。她是近代社会男女平等的萌芽,不尊奉男权中心社会的清规戒律,利用唇舌剑象个女英雄一般慷慨陈词,藐视那些大人物,对他们根本看不上眼也不放在心上。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牲”,其公公为“老畜牲”,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使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最后,在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独木难支,急转直下,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她想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非理性地认为知书达理的人是讲公道的,会为她主持公道。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的。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糊涂想法和自发盲目的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爱姑争取名分的行为,说明她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地统治着。从这一角度看,尽管她的反抗激烈,但其意义是有限的。
鲁迅与契诃夫在用辛辣的讽刺来唤醒民众的方式有所不同。契诃夫作品中人与人的相互残杀是无形的残杀。鲁迅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被置于“看客”、“吃人”与“被吃人”、“嘲笑”与“被嘲笑”的对抗性矛盾中。如孔乙已每每出场都伴随着旁观者们的讥笑声,他的不幸遭遇竟使酒店增加了“快活的空气”;置阿Q于死地的则是封建独裁者们的权势,
一些糊里糊涂的对话可以看出阿Q虽糊涂倒是清白的,但阿Q却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头示众了。这里
不仅仅是无意识的伤害而且是嫁祸于人。阿Q也曾是一名“看客”,是无意识吃人的人。他曾经津津乐道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看到的杀人场面,并因为此事还向别人炫耀,可见阿Q麻木到了何种程度,从另一个侧面也看到当时人们生活在吃人的社会中。阿Q得意时总是在嘲笑别人,不曾想到头来自己也成了“被看”、“被吃”、“被嘲笑”的对象。鲁迅运用讽刺的手法更深化了相互残杀的主题思想。鲁迅曾说过奴隶有两种:一种是处于奴隶地位,想反抗挣扎,仅是奴隶而已;另一种是安于奴隶地位,并且要别人也安心于奴隶地位,这是奴才,是万劫不复的奴才。如《祝福》中鲁四老爷是被人奴隶的,祥林嫂是处于奴隶地位的。两者都奴性十足,鲁四老爷自己遵守封建四权:夫权、神权、族权、政权的束缚,并且把绳索也强加给祥林嫂,鲁迅通过写他们,呼唤着人们觉醒过来,向旧世界告别。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是自己安于奴隶地位,而且同鲁迅笔下的小人物一样也要别人也安心于奴隶地位的可恶的、万劫不复的奴才形象。在《套中人》中就塑造了这类奴才形象的典型代表,别里柯夫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处于小人物地位,但他却常常以大人物的姿态,以政府法令的代表出现,他不仅是一个沙俄专制奴化统治下病入膏肓、不可就药的可悲角,而且是一个死心塌地、忠实卫道的可憎奴才;他不仅因循守旧、顽固不化,而且阿谀献媚,拼命维护沙皇统治,他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当作是自己的利益。在日常生活中,他把自己的一切都装进有行无行的套子里,不仅如此,他借助于打小报告、告密,不仅管辖着他所在的中学,甚至管辖着他所在的整个城市人们的思想、行动,使得这个城市在整整十五年当中都处于一种静止状态,人们胆战心惊的生活着,契诃夫通过别里柯夫这个形象,向我们指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沙皇专制制度正是借助于这一大不觉醒的众,借着这些为统治阶
级服务的爪牙才得以存在,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别里柯夫实际上是长期高压政策下产生出来的一种畸形儿,他同阿Q一样不再是可笑的小人物,更不是可怜、可悲的小人物,而是可恨、可恶的小人物。
对鲁迅的评价
在小说创作中,讽刺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反语是讽刺的基本技巧之一,从反语技巧这点来看,鲁迅与契诃夫在描写小人物上存在的借鉴关系最为惹人注目。鲁迅曾把俄国文学尊为“导师和朋友”,在俄国文学中,他又承认契诃夫是他“顶喜欢的作者”。两位大师在描写小人物上运用反语技巧是契合无疑的。他们都谙熟于这一写作技巧,都能从反语修辞方面感受到同样的审美快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想方面有适合反语表述的相同基础,正如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所注意到的那样:在同情和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