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案例: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几年,“大单元”教学作为赋能深度学习、促进素养提升的全新教学方式从国外引进国内。在大单元教学范式中,学习资源的选择与组合,系列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等,都与传统和现行的单篇教学迥然有别。统编教材单元不是依据大单元教学范式而设计的,也不是在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的理念下编就的,但其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新尝试,使部分单元有了与大单元教学对接的基础。我们依据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和要领,选择了统编教材中资源整合基础较好的一个单元(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方案,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利用教材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学习主题提炼的双向奔赴
具有特定的学习主题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标志。学习主题是统摄整个单元的中心议题,是单元目标和系列学习任务研制的“指挥棒”,也是大单元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学习主题的统摄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零散、重复的教学样态,强化了学习任务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学习主题从何提炼?当然是从学习资源中。但是,学习主题与学习资源并非单向度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而是双向奔赴的关系。现有的学习资源为学习主题的提炼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反过来,学习主题又影响着学习资源的取舍与整合。因而,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到学习资源的共同要素,提炼出恰切的学习主题,进而围绕学习主题,审视、裁剪、重组和补充学习资源。利用统编教材实施大单元教学,这种双向奔赴就显得尤为重要。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走近鲁迅”,换个说法,即“初识鲁迅”。单元导语引用了臧克家的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个“他”,指的就是鲁迅先生。教材编排了四篇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节选自小说《故乡》的《少年闰土》,刻画了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是鲁迅塑造的众多人物之一,将其与《故乡》全文联系起来,可以充分体现鲁迅先生的精神。《故乡》写自己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生活的痛苦。小说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画龙点睛,揭示了主旨,也体现了鲁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好的故事》写作者在一个昏沉暗夜的梦境中,表达了对“昏沉的夜”的极度不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的伯父鲁迅
先生》从他人的视角,表现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有的人》是现代诗,颂扬了鲁迅先生甘为人民做牛马的不朽精神。四篇课文中有三篇都是直接表现或颂扬鲁迅的,一篇进行适当拓展也可以体现出鲁迅的精神,因而可以将学习主题确定为“多个侧面初步领悟鲁迅的不朽精神”。
《好的故事》的写作时间虽然晚于《故乡》,但它是抒情文,是作者抒发自己情感的文章,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直接窥视鲁迅的内在精神。根据“多个侧面初步领悟鲁迅的不朽精神”的主题,可将直接窥视鲁迅内在精神的《好的故事》放在第一篇进行教学。这是依据学习主题对学习资源进行的重组。《少年闰土》刻画了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只读节选内容,无法体会鲁迅的精神,必须补充《故乡》其他部分作为学习资源,这是依据学习主题对学习资源进行的增添。
本单元习作是“有你,真好”,要求通过一件事写人,但这人与“鲁迅精神”没有内在关联,无法为学习主题所统摄;本单元阅读文本也无一是通过一件事写人的,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写作方法看,读与写关联度都不高。除非习作训练另起炉灶,否则很难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整体设计,因此,本次设计不将习作纳入单元整体之中。
二、单元目标制定的三维观照
制定单元目标必须从三个维度进行考量。第一个维度是学习主题,它是统摄大单元的中心,是制定单元目标的直接依据。学习主题是在研读教材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共性而提炼的,学习资源实际上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第二个维度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段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都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大单元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路径之一。第三个维度是学情,目标的制定必须同时考量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据此,本单元目标可设计为:
1.通过相关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阅读抒情文《好的故事》,借助资料体会鲁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向往;
3.阅读《少年闰土》,感受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并阅读《故乡》的其他部分,体会鲁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4.阅读纪念鲁迅的作品,借助资料体会他人笔下鲁迅的形象,进一步加深对鲁迅精神的感悟。
上述目标紧扣“多个侧面初步领悟鲁迅的不朽精神”这一学习主题。在阅读方面,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与学习资源的特点有关。《好的故事》写于1925年,距离学生较远,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又含蓄蕴藉,因而需要借助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少年闰土》是小说,体会闰土形象当然是核心目标,但依据单元学习主题,仅仅体会闰土的形象还不够,必须补充阅读《故乡》的其他部分,这其实也要借助相关资料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主旨“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具有高度概括性,补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其高度概括的主旨就变得具体可感、触手可及。凝练含蓄、高度概括是诗歌语言的特点,《有的人》是现代诗,借助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本单元位于第三学段,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有:“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上述目标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人为拔高。上述目标中没有出现了解写作顺序和领悟表达方法等,是因为前者在阅读能力中不处于关键地位,无须课课教学。关于外貌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写人的基本方法,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反复学习,到了六年级更无须逢课必教。这是基于学情的考量。
本单元未将习作纳入整体设计,其教学目标另行制定。识字写字相对独立,不为学习主题所统摄,也不在单元整体设计之内。
三、学习任务组合的双重逻辑
大单元教学必须根据学习主题,围绕上述目标,进行课时规划,要设计出系列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本单元可让学生围绕鲁迅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人们对鲁迅的评价,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并做好笔记或记录卡片。课时和系列学习任务可安排如下:
第1课时:
播放鲁迅葬礼的视频,提出问题:鲁迅逝世,为何让中国人民如此悲痛?
学习任务1:小组内交流有关鲁迅生平的笔记或记录卡,派代表在班级分享。
对鲁迅的评价
学习任务2:小组分享有关鲁迅文学成就的笔记或记录卡,派代表在班级分享。
学习任务3:小组分享有关对鲁迅评价的笔记或记录卡,派代表在班级分享。
第2~3课时:
学生课前搜集并阅读作者创作《好的故事》前后中国社会现实的资料。
学习任务1:熟读课文,画出《好的故事》第4自然段中最能概括故事“好”的两个词语。
学习任务2:在作者的梦境里,哪些景物“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哪些景物“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请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画出来。
学习任务3:联系课后“阅读链接”,谈谈你对课文结尾“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中“昏沉的夜”的理解,并说说你体会到《好的故事》中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
学习任务4:阅读鲁迅名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结合从《好的故事》中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鲁迅为何弃医从文的理解。
学习任务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4~6课时:
学生课前自读《故乡》全文。
学习任务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闰土的几件事,运用掌握的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给每一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学习任务2:默读“月下刺猹”的段落,画出描写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的词句,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完成此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联系文中的少爷和身边的同龄人进行思考,小结学习方法)
学习任务3:自读课文中写闰土的其他几件事,画出描写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的词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联系文中的少爷和身边的同龄人,想想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习单上写下来。
学习任务4:阅读《故乡》中写“我”再次回到故乡与中年闰土见面的段落,想一想: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有哪些不同?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习任务5:阅读《故乡》的结尾,联系《好的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故乡》的结尾所表达情感的体会。
第7课时:
课前阅读鲁迅的《给颜黎明的信》和阿累的《一面》。
学习任务1:默读文本,一边读一边想,文中写了鲁迅的几件事,并运用掌握的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给每一件事拟写一个标题。
学习任务2:再次默读文本,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画出最能概括出鲁迅高尚品质的句子。
学习任务3:结合文中的事例,谈谈你对“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理解。
学习任务4:结合《给颜黎明的信》和阿累的《一面》以及你搜集到的其他资料,用2~3个事例在学习单上写下你对“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理解。
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是由单元目标细化而来的,始终没有脱离学习主题。大单元是学习的单
位,必须遵循“学习逻辑”。上述学习任务,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是将借助相关资料理解内容的方法贯穿始终。学方法、用方法的脉络清晰可见,致力于让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以确保学习真实、有深度的发生。
四、学习评价设计的前置跟进
大单元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理念的方式,它引进我国的时间要早于这一理念的提出,最初是作为推动深度学习的方法而引进的。如何让学习真实、有深度的发生,理应是大单元教学设计最重要的考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系列学习任务要以“学习逻辑”组合外,还必须确保“教—学—评”一体化,因为这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提前考虑评价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其完成学习任务的路径和方法;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后,教师要依据对应学习任务的评价标准组织评价,让学生对标矫正,完善学习成果,推动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